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始建立于1956年11月13日,從平頂山礦區醫院到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幾易其名,風風雨雨經過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 醫院資訊 > 腦癱合并營養不良
腦癱合并營養不良
時間:2012-11-01 17:17來源:求醫網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發育缺陷所致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它也是兒科常見的神經系統致殘疾病之一。我國患兒腦癱發病率為1.8‰~4‰,腦癱患兒由于中樞系統障礙導致口腔發育異常等原因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反之,營養不良會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加重腦癱的癥狀。由于體力、精力不足,使患兒參與康復的能力下降,嚴重影響康復的效果,有時甚至是重度腦癱患兒致命的原因。為此我們就腦癱患兒營養不良的診斷治療進展進行回顧。
1 小兒腦癱合并營養不良的發病機制
1.1 現代醫學認識
腦癱患兒營養不良的發病機制:人的攝食模式是具有高度協調性、復雜的活動模式[2]。腦癱患兒由于中樞系統障礙,多存在吞咽困難和食欲低下的問題,這是造成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這種高度的協調性被破壞,為此產生的異常口腔發育常常在早期即出現。由于小兒對異常攝食方式的適應能力差,使患兒的攝食方式被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上,而且所吃的食物也較為固定,因而常常出現營養不良。腦癱患兒包括顏面肌肉在內的全身肌肉難以控制[3],總是處于不規則的間斷收縮狀態。不僅在運動時患兒出現這種癥狀,即使在靜止時,患兒的全身肌肉也處于這種狀態。因此,他們的能量消耗非常大,當進食所提供的能量低于所消耗的能量時,只能分解體內的脂肪、蛋白質來提供能量,從而造成營養不良。綜上所述,腦癱患兒的營養不良與耗能過多、吞咽困難、食欲低下等有關。
1.2中醫對小兒腦癱合并營養不良的認識
小兒腦癱在祖國醫學中沒有專有病名,但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屬于中醫“五遲” 、“五軟” 、“五硬”的范疇。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成因或源于先天不足,因人賴父母精血的成形,因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時澆灌不足,受胎之后,氣血難以充實;或母體虛弱、感受邪毒,影響胎兒發育,出生后身體怯弱,肝血腎精不充,筋骨失養而痿弱,以至癱瘓;或后天難產、窒息、后天羸弱,肝腎虧損,髓海失養,氣血虛弱,經脈瘀阻所致;或病后失于調養,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致腎精虧虛,上不能充養于腦,致髓海不足,腦部空虛,出現表情呆滯、反應遲鈍、智力低下、癡呆、語言不清、行動遲緩,下不能充養于骨,致骨胳脆弱無力見立遲、行遲、小兒生長發育落后;或胎兒娩出時受到損傷,顱內出血,出生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感受各種邪毒,致瘀血阻竅、經絡不通,出現反應遲鈍、智力低下、口角流涎、吞咽困難、抽搐、語言蹇澀、斜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活動不靈、運動障礙等癥。
腦癱發病機理主要累及肝脾腎三藏,因肝藏血主筋,腎主骨藏精,主生長發育,脾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腎虧損,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則筋不能約束骨而關節屈伸不利,骨失所充則骨空而軟,生長發育落后。脾主全身之肌肉,脾虛氣血乏源,則肉寬松或肌肉不長,產生“五軟”或“五遲”。若氣血不榮,肉膚毛孔空松,被風寒侵襲,則筋脈拘急攣縮,不能伸展,或先天陽氣不足,不能溫暖肢體,如受外來寒氣所襲,血液運行滯澀而成五硬。
營養不良屬中醫小兒腦癱病的疳積范疇。疳積是以神萎、面黃肌瘦、毛發焦枯、肚大筋露、納呆便溏為主要表現的兒科病證。多見于1~5歲兒童。 疳積多因飲食不節,乳食喂養不當,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營養不足,氣血精微不能濡養臟腑;或因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腸道寄生蟲等病,經久不愈,損傷脾胃等引起。疳積是疳癥和積滯的總稱。疳癥是指由喂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癥,相當于營養障礙的慢性疾病。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臨床以腹瀉或便秘、嘔吐、腹脹為主要癥狀。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的說法。
疳積的致病原因:
① 乳食不節,傷及脾胃乳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及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② 脾胃虛寒薄弱,則乳食難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積,壅聚中州,阻礙氣機,時日漸久,致使營養失調,患兒贏瘦,氣液虛衰,發育障礙。
乳食不節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積滯可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臨床上多互相兼雜為病。
③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蟲癥也常為本病的原因。
2. 腦癱患兒合并營養不良的診斷
腦性癱瘓患兒營養不良的診斷必須建立在確診腦性癱瘓的基礎上。原始攝食反射持續殘存,導致患兒局限于定型的攝食模式,因此不能獲得隨著生長發育而應出現的更為成熟的攝食功能,從而造成腦癱患兒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是腦癱患兒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腦性癱瘓兒童早期表現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①腦性癱瘓嬰兒全身發育:一般比較差,全身發軟、無力或全身發緊等;易驚、出現角弓反張,少動或亂動;喂奶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2-3 個月時還不會笑、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不會翻身;8個月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另外,患兒智力均落后于同齡正常兒童。②異常的動作或姿勢:流口水、顫抖,學站時兩腿并攏,總是腳尖著地,有的呈剪刀型;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不能保持正中位置。③母親在懷孕時及產時存在高危因素。發現這些癥狀應盡早去醫院兒童保健科、神經科或康復科檢查。另外嚴密隨訪對于確診腦性癱瘓有重要意義。營養不良從癥狀學入手容易診斷。仔細觀察患兒,可以發現患兒低體重、體型較小、皮下脂肪菲薄、毛發稀疏、膚色無華。根據癥狀可確診診斷營養不良。滿足腦性癱瘓、營養不良兩個條件,腦性癱瘓患兒營養不良診斷就確立。
營養不良的診斷依據《實用兒科學》第七版關于營養不良的診斷標準[4] ,測量患兒從體重、身高、皮下脂肪的厚度各方面評價患兒的營養狀況。Ⅰ度營養不良:其測量方法是:在腹部臍旁乳線上,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厘米和與皮膚表面垂直在90度角,將皮脂層捏起,其厚度在0.8~0.4公分,此時腹部,軀干和臀部的脂肪變薄,內臟功能無改變。體重低于正常15~25%;Ⅱ度營養不良: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在0.4公分以下,胸背、四肢、臀部脂肪消失,面頰變薄,消瘦明顯,內臟功能降低,患兒煩躁,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疾病。體重低于正常25~40%;Ⅲ度營養不良:全身皮下脂肪層幾乎消失,消瘦更甚,內臟功能減退明顯,出現精神不安,胃腸功能紊亂等癥狀。
3. 腦癱患兒合并營養不良的治療。
西醫臨床一般以綜合康復治療腦癱為主,對于營養不良多采用補充鈣劑、鐵劑及各種維生素制劑,臨床效果一般。通過對近年來有關小兒推拿、傳統針灸、中醫藥治療的文獻研究發現,傳統的小兒捏脊及中藥對營養不良的治療有著一定的優勢。
總之,腦性癱瘓患兒營養不良是腦性癱瘓患兒常見癥狀,營養不良對腦癱患兒各方面的發育不利,有時甚至是重度腦癱患兒致命的原因。分析腦癱患兒的營養狀況,對腦癱的預后判斷和康復治療的指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早診早治對于改善患兒營養狀況、促進腦性癱瘓恢復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