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始建于1951年。全院占地面積58153平方米,建筑面積76851平方米。是青島市涉外定點醫院,“模范愛嬰醫院”。并稱濰... [ 詳細 ]
老干部院慶寄語-----喜看八醫新面貌
時間:2012-11-05 10:57來源:求醫網
每當看到八醫那矗立的門診、病房大樓,繁花似錦的花園式院容,衣著整齊、精神振奮、秩序井然的工作人員,我從內心深處有說不出的欣慰、興奮、驕傲。它歸功于黨中央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歸功于黨委一班人的團結奮進,歸功于全體職工的齊心協力跟黨走。正如江總書記總結八十年來中華民族由貧窮落后到繁榮昌盛的歷史一樣,我院的發展也是國內的一個縮影,由簡陋到初具規模,再到現在的興旺發達。
我是1972年6月調入醫院的。當時醫院規模小(床位100張),設備簡陋(一臺200MAX光機),衛生技術人員缺乏(全部人員99人),加上文革泛濫,批林批孔、二次奪權,規章制度遭到破壞,人心混亂,城鄉差別明顯,個別醫療骨干不安心在農村工作。
1973年在省衛生廳的統一部署下,開始進行醫院整頓,建立健全醫療規章制度,改善醫療作風。在組織上將原來的科室負責人根據德才兼備原則,報請衛生局任命了八名科主任、四名護士長,辦公室內充實了文書、統計、人事人員,打破了嶗醫歷史以來沒有中層領導的局面。
當時嶗醫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南邊是濱河,北邊是監獄,東面是三角地,西面是馬路,無處擴大。縣醫院又是全縣的醫療指導中心,現有的范圍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為此數次申請擴建縣醫院。
縣政府決定將當時李村衛生院在西山建的三層樓撥給嶗醫,嶗醫擴建后將原址撥給李村。這樣李村衛生院周圍50余畝地規劃給嶗醫擴建。由縣政府成立建院領導小組,當時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的副指揮于世馨(原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縣有關部門房管局、計劃委員會、財政局、衛生局等負責人參加,由房管局建筑,醫院負責監督。
由于當時還是文革時期,社會秩序紊亂,不斷受外界干擾,更由于建筑物資奇缺,工程斷斷續續,時停時建,到76年10月份,因資金不足,政府認為撥款已超出預算,不再撥款,醫院又因資金緊張拿不出錢來,為此工程正式停工。鑒于此種情況,支部研究認為此房從73年征地到76年已歷經4個年頭,如繼續停下去,再經過一個冬天的風吹日曬、小偷偷盜、人為破壞,損失更大,只有住進來再繼續建設。所以在門窗殘缺、地面未鋪的情況下于76年11月15日在一個天降大雨、寒冷無比的日子,職工自己動手將醫院搬至新址。故現在的急診樓、外科樓無工程決算,無正式圖紙,其施工時間之長、工程質量之差,無法與92年建的門診樓相比。
擴建醫院是解放以來醫院的大喜事。當我們把縣停止投資、醫院又無資金的情況向職工擺出后,職工情緒高漲,紛紛表示我們可以干體力活節約資金,像挖房地基,修上、下水道、暖氣管道,全部是職工用休假日義務勞動的,計出工約5000個勞動日,節約資金萬余元。
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正是門診大樓(現急診樓)接近竣工。我院有此條件,主動向市里請求收容災民,全縣各部門大力支援。我院在原門診、病房照常工作的情況下,收容了300多名災民。歷時100天,醫療、飲食、護理等都取得了災民的滿意,受到市委的表揚。
十一屆三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的方針。醫院也增加床位200張,增添了400MAX光機、超聲心電圖等。但由于受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醫院又是福利單位,不搞經濟核算,收費標準仍停留在50年代掛號初診0.1元、復診0.05元、病床工作日為0.3元的水平上,經費入不敷出,衛生技術人員增加相對較少,影響了醫院的發展。
看看近十年來醫院是在飛速發展。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方針,科室門類齊全,新技術不斷開展,新設備不斷增加,具有高技術水平的人才慕名而來,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優秀度在不斷提高。
在建院60周年之際,愿醫院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加大步伐,勇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