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又名淄博市第三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預防、... [ 詳細 ]
眩暈,警惕“耳石癥”!
時間:2013-02-26 16:01來源:求醫網
眩暈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許多人一生中均經歷過眩暈。眩暈發作時患者會感到眼前發黑、視物模糊、自身或外界物體旋轉、站立不穩,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眩暈不僅會造成患者精神上的恐慌,而且會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提到眩暈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顱內病變、供血不足、頸椎病、梅尼爾氏綜合癥,很少有人想到“耳石癥”會引起眩暈。
什么是“耳石癥”呢?該病全稱叫:壺腹嵴頂耳石癥,臨床上又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
該病癥屬于耳鼻喉科疾病,但最早接診者往往不是耳鼻喉醫生,多為神經內科醫生,因其癥狀表現較復雜多樣,被多數臨床醫生當做梅尼爾氏綜合癥或椎動脈供血不足來處理,有時治療也有部分療效。醫院耳鼻喉科李哲生教授介紹說,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約占眩暈門診就診量的17%左右。據美國優秀資料統計顯示:7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約50%的人出現過至少一次“耳石癥”發作性眩暈。
“耳石癥”一般都出現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躺下或半夜向一側翻身時突然發生。患者突然感覺天旋地轉,并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這種眩暈只在某種體位或頭位時發生,如變換體位后能迅速好轉,重復某種體位癥狀復又出現病情多在數周內或數月內自行緩解,個別人也可持續數年。
目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病原因及機理尚不明確,Schuknecht教授推測可能因為頭部外傷撞擊、感染或變性使半規管壺腹、橢圓囊或球囊上鈣化的碳酸鹽晶體(如耳石等)脫落移位,耳石在重力作用下進入半規管后部刺激半規管上的纖毛產生眩暈。
人類耳朵最深的部位是內耳,具有傳導聽力和平衡功能。一旦內耳出現問題,人就會感到天旋地轉,內耳的橢圓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又一層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鈣結晶,稱為耳石。某些情況可能會引起橢圓囊的囊斑蛻變,導致耳石脫落,如果耳石掉到內耳中的半規管,產生眩暈。耳石不是肉眼能看到的,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目前該病治療方法主要以手法治療為主,藥物治療效果差。年美國的Epley醫生通過實踐,發現通過改變體位能減輕或消除這種眩暈,于是提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Epley手法并在臨床上推廣,該手法也叫“管石復位法”,其原理是利用體位的改變能變換耳石的位置,通過對身體的翻轉,改變耳蝸內耳石的運動方向,使管石依靠自身重力作用從后半規管重新回到橢圓囊,此方法往往在治療后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院疼痛科在臨床上對頸椎病伴發眩暈者,經過檢查發現有57例患者并非頸源性眩暈,與梅尼爾氏綜合癥亦有不符,初步診斷為“耳石癥”。應用Epley管石復位手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意外的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1年內對超過半數眩暈患者隨訪,僅有4例復發,經再次治療仍有良好的療效。預防對該病很重要,耳石癥經治療緩解后也可在數月或數年后復發,經手法復位后,在半年內患者盡量采取高枕健側臥位,避免高處墜落及跑跳等劇烈運動。
通過這些病例的診療也提醒我們任何一種疾病不是獨立存在的,臨床上跨界或非本專業的醫學知識應該多去掌握,同時重視對門診患者病情記錄及定期隨訪,如此才能提高門診診斷的正確率,隨訪對治療效果能加以印證,對治療方法加以修正,因此患者的健康恢復情況才是醫生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