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原因及治療
時間:2012-03-11 07:16來源:求醫網
什么是痛經?
痛經是指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痙攣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
痛經的分類?
分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者,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顯像、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炎、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的癥狀導致的痛經。
原發性痛經的原因?
常見于月經初潮或初潮后不久的婦女,往往生育后緩解痛經或痛經消失。原發性痛經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精神因素,婦女在經期可出現下腹墜脹不適,偶爾也有痙攣性疼痛,這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婦女易精神緊張、恐懼、痛閾低,對疼痛特別敏感以致不能耐受月經時的下腹不適表現為痛經。
②體質差、健康不佳或伴慢性病。
③某些婦科情況,如宮頸口繼發性狹窄、子宮過度屈曲等,經血不易排出,引起子宮痙攣性收縮,導致痛經。
④子宮肌肉發育不良,引起子宮的不協調收縮。
⑤月經期子宮內膜呈片狀脫落,不易排出,引致劇痛難忍,稱為膜樣痛經。
痛經患者需要進行哪些檢查?
完整的病史(包括發病年齡、病情進展、疼痛的性質、伴發癥狀等)有助于診斷。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為診斷原發性痛經的關鍵,但繼發性痛經病變早期可無陽性特征。超聲、子宮輸卵管造影、宮腔鏡可了解子宮及附件情況;腹腔鏡可直視盆腔的病變,且可做活組織檢查。
原發性痛經的治療
①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平日注意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補充營養及保證充足睡眠。重視月經生理的宣傳教育,通過解釋說服并消除病人恐懼、焦慮及精神負擔。加強經期衛生,避免劇烈運動、過度勞累和防止受寒,局部保暖。
②給止痛藥物或弱鎮靜藥、抗痙攣藥等。一般不宜用嗎啡類藥物,以免成癮。
③口服避孕藥,避孕藥遏制子宮內膜生長,使月經量減少;藥物遏制排卵,缺乏黃體,無內源性孕酮產生,而孕酮刺激為子宮內膜生物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從而使月經血前列腺素濃度降低,未婚少女可行雌孕激素序貫療法減輕癥狀。
④前列腺素合成酶遏制劑如吲哚(消炎痛)、阿司匹林、氟芬那酸、甲芬那酸等,在月經開始時或疼痛剛發作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