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由清末狀元張謇先生創建于1911年,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教學醫院,蘇中地區的醫療保健中心,1994年被衛生部首批評定為三級甲等... [ 詳細 ]
小兒科大天地
時間:2012-11-07 15:37來源:求醫網
經常聽人形容辦一件容易簡單的事為“小兒科”,可見兒科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是個微不足道的科室,所以兒科的錯綜繁雜也只有兒科的工作人員才能真正體會。
兒科人的委屈
兒科,收治的是從出生那一刻到年滿14周歲之間的所有兒童,雖然年齡段不長,卻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變化最崎嶇的一段路,所以科目也是百花齊放,細細數來,也不亞于一個成人內科系統,如腎臟專業、血液專業、內分泌專業、心臟專業、神經專業、呼吸專業、消化專業、心理專業,且每個學科也都有領軍人物,于是在這樣的團隊構架下,兒科正步履蹣跚地前進著。
何為步履蹣跚?眾所周知,現代社會,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孩子已是屢見不鮮,個個都是家里的皇帝、公主,而且這些祖國的花朵一旦有些風吹草動,全家即會呈戒備狀態,而在前往醫院的途中,所有家長的期望值都是很高的,恨不得抱著孩子跨進兒科的大門起,孩子就能通過吃吃藥或輸一次液而康復。作為醫務人員,能理解這樣一種心情,自然也會認真且仔細地問診,然身處現代化社會的我們,各種病毒的滋生、變異,需要醫務人員花更多的時間,更敏銳的觀察力同時借助現代先進的醫療設備去為每一位孩子的康復保駕護航,我們的心情和家長是一樣的,也希望每個孩子能盡快恢復。可是,疾病不是在朝夕間就能完全解決的,有的疾病甚至在住院期間就會反復,比如過敏性紫癜;有些疾病往往需要長時間的住院治療觀察,而且也只是吃吃藥,打打針,比如腎病綜合癥。在家長的眼里,為什么只給我孩子吃吃藥,打打針,也沒有其他的特殊治療,還一直讓我們住在醫院里呢?豈不知,我們的醫護人員在每天觀察小孩皮疹分布的部位和增減中調整著較好的用藥劑量,在每天重復的記錄尿量中權衡著液體的分毫。而這些,又有多少家長能體會呢?
兒科人的精湛
做過兒科,就知道兒科的難:每一位醫務人員都身兼數個科目的診療任務,即使是專科帶頭人,也需要把觸角伸到其他科室,因為來就診的是個兒童,嬰幼兒期都沒有自主表述的能力,所有信息都是來源于家長,而家長往往會因為焦急、恐慌而夸張了孩子的病情,如何冷靜判斷孩子的病情,如何盡快而又準確地定性孩子的疾病類型已成了兒科人的基本功,不敢說兒科人個個很優秀,卻能看到兒科人個個都是全面手,專一而全面成了兒科人的標志。兒科在多個專科領域上都已經成功將許多小病患從死神手里拽了回來,比如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炎、中樞感染伴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的腎病綜合癥等等,而許多的意外傷害則是無法預料卻發生了,如捂熱綜合癥、小嬰兒洗澡時滑入澡盆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各類誤食藥物中毒、還有落水、被栓羊繩勒住脖頸導致的窒息諸如種種,無一例外都是兒科收治,這些都對兒科人提出了更高的考驗。曾經有一例藥物中毒,從來沒接觸過,網絡資料也無從參考,于是當班主任立即去查閱書籍資料,在一本冷門書上終于獲取了相關的內容,立即展開全科討論并予以實施,最終病人康復出院了。在實踐中摸索著前進,即使碰壁,即使委屈,即使有這樣那樣的指責,仍無怨無悔地前進著。這是兒科人的特點!
兒科人的寬容
溝通,是所有醫務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能,良好的溝通往往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成人科室,因醫患雙方都有了一份理性的思考而會融洽。但在兒科,溝通的有效性則需要付出雙倍甚至幾倍的時間與精力,一個患兒的病情交代會有屢次且是不同的長輩,每次都耐心著而不懈怠;而無數次的操作家長也是希望初次成功卻會忽略孩子自身操作條件的欠缺及患兒面對醫務人員的莫名恐懼后歇斯底里的掙扎和哭喊。有這樣一件事,在一個小夜班上,收治了一個腹瀉伴發熱的患兒,可想而知他的靜脈條件是很差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采幾個血標本做相關的化驗,當班者是一位工齡十年的護士,在與家長做好解釋工作并準備開始穿刺時,家長看到哭鬧不止的孩子,突然指著護士的臉咆哮著說:“你必須給我一針打進去,否則我一巴掌打你臉上!”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當班護士懵了。一面是急需建立靜脈通道補充液體的患兒;一面是不支持我們工作,對我們不信任而口出惡言的家長,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護士平靜一下心情,再一次耐心地和家長溝通,告知目前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給患兒補液,而我們也會盡最大的能力來保證穿刺的成功,在反復的解釋下,家長理解了,穿刺也成功了。家長也向我們的護士打了招呼。事后,我問她,當時你難受嗎?她的回答很簡單:“可以理解!”一句理解道出了兒科人的本質。在平常的工作中,這樣的事其實很多,只是家長們會換一種方式或語氣來給你壓力,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努力著,努力與家長們做好溝通,努力安撫著家長們焦灼的心,努力使每一次的操作帶給孩子的是最小的痛苦,于是,反復的溝通、解釋成了兒科人的必修課。這是過程,永遠沒有終點!
小小兒科,大大天地,在兒科天地里翱翔,我們兒科人痛并快樂著! 陳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