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昂首于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開放區前沿,是江蘇省經濟最為發達的縣級市之一,歷年來在國內百強縣的評比中傲居十強之... [ 詳細 ]
一次難忘的尋根之行
時間:2012-11-07 19:08來源:求醫網
在建院76周年之際,我們醫院整體搬遷到了新址。76個春秋,在醫院發展的漫漫長路上,留下了幾代人無數的足印,而我們這一代是最幸運的,因為親歷了這次華麗轉身。在激動興奮之余,我們萌發了尋根的念頭,去尋找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足印。首先想到的是醫院解放后的首任院長??劉宏德。
隔天電話預約好了,我們會在9點左右到。老院長怕我們找不到,8點半已經到小區門口等了。9點了,看看還不到,又回到家里給我們打電話,知道我們正好進入小區在找門牌號,老院長又到門外的弄堂口迎接,讓我們很感動。
老院長的家就在一樓。聽到腳步聲,老院長的老伴已經開著門在門口等候了。室內的裝飾和家具都很簡單,但布置得很整齊,打理得很干凈。兩位老人執意不要我們換鞋,我們只好在門口的墊子上反復擦了幾次鞋底。
進入客廳,老院長自豪地指著窗外的院子介紹說,這里原先放著很多盆景,這幾天天氣熱,怕“中暑”,給轉移到了涼棚內避暑了。剛落座,女主人就送上冷飲。我們沒有拒絕的理由,一邊享受冷飲,一邊拉起了家常。我對著老院長說:“你是我們的老祖宗,我們今天認祖歸宗來了。”老人聽了哈哈大笑。兩位老人非常和善,使我們輕松了許多。老院長今年88高齡,老伴也87歲了,但看上去兩位老人非常健康:聲音洪亮,思維清晰,活動自如,腰背直挺,除了一頭銀發,真看不出實際年齡。想討教健康長壽的秘訣,不等我們開口,老院長已經明白我們的用意,脫口而出:心情開朗,適度鍛煉。
兩位老人簡要地回憶起當年的生活和工作:戰爭年代聚少離多,1949年4月,老院長到太倉時,老伴還在徐州。解放后團聚在太倉,但各自有繁忙的工作,特別是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兩人又身兼要職,常常顧不上家。后來四個兒女相繼出生,對他們的教育培養,更為這個家庭增添了忙碌。談到此,兩位老人欣慰地說,離休后的這段時期,是他們倆最為輕松快樂的時期。說話時兩人都流露出幸福的笑容,讓傾聽的人也感到了幸福。
老院長知道我們的來意,把話題轉到了他接管醫院時的情景。1949年11月,他奉命調到當時的太倉公立醫院任院長。那時的醫院坐落在一家私人花園??蔣家花園,有約20名工作人員,像樣一點的醫療設備就是一臺X光機和一臺顯微鏡,缺醫少藥是真實的寫照。他幽默地說,他就任期間就辦了三件事:一是在醫院的名稱里添加了“人民”二字,更名為“太倉縣人民醫院”;二是通過各種關系,組織人員到上海采購了一批藥品;三是發動員工,找熟人,吸引醫務人員來太倉工作。以后醫院搬到了公園西邊的西門街22號,醫院的環境逐步好了起來。真的很佩服老人的記憶力,60多年過去了,門牌號還記得這么清楚。
兩位老人很健談,也很真誠,從濃重的山東口音里,我們領悟了他們當年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今天的淡定,讓我們每個人都肅然起敬。兩位老人相敬如賓,老院長怕回憶不全,多次請老伴補充。每當他稍作思考時,老伴總能及時地說出他想說的話,配合得如此默契,讓我們進一步理解了什么叫相親相愛。
不意間到11點了,我們不好意思再打擾下去,準備起身告辭。想不到兩老要請我們吃飯,而且是那樣的誠懇,我們只好反復推辭,才得以離去。兩老又執意要送我們出門,再次推辭,懇請留步,在大門口握手告別。等我們走到弄堂的盡頭,兩老還在原地向我們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