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始建于 1913 年,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現擁有功能齊全的病房樓4 棟,可同時展開床位 1600 余張;下設 47 個專... [ 詳細 ]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時間:2012-11-08 09:54來源:求醫網
在北京軍區總醫院圖書館里,有兩個特殊的大書架,擺滿了中外文書籍、雜志,不少已被翻閱得卷了邊;還有一大排不同類型的筆記本,封皮也已磨損褪色。
記者翻開這些書籍,只見里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打開這些筆記本,只見里面記滿了各種各樣的病例,來龍去脈詳詳細細,所思所想真切感人。
這些書籍資料的特需是同一個人:胥少汀。他是全軍優秀骨科專家、北京軍區總醫院專家組成員,今年91歲,從醫71載,被患者譽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翻閱這些紙頁,就像閱讀一棵醫學“常青樹”的閃光年輪。
其實,比這些書更厚重的那本“大書”,是胥少汀本人。
從醫71載,手術幾千例,他始終堅持一個行醫標準——
“無德不行醫,無術不為醫”
今年2月16日,北京電視臺演播廳《身邊》訪談欄目演播現場。兩位嘉賓——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士和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見面握手,那一刻,淚花在年輕女士的眼睛里閃動,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是一次看似普通卻極不尋常的握手。這次握手,距離他們上一次見面已整整18年:當時,這位年輕女士還是一名14歲的花季少女;如今,她已經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當時,這位老人73歲;如今,他已是91歲高齡!
年輕女士名叫楊曉霞,老人就是胥少汀。
18年前,楊曉霞身患罕見肢體潰爛癥,病情曾經牽動國內人民的心,北京掀起了一場拯救“小花”的愛心行動。胥少汀把楊曉霞收治住院,用精湛的醫術為她保住了右手肘關節。
“我這輩子最感謝、最難忘的人就是胥爺爺!現在,我借助假肢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了?!睉浖巴?,楊曉霞激動不已,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讓這朵“小花”美麗綻放,只是胥少汀71年從醫生涯中創造的奇跡中的一個。時至今日,他依然堅持每周到醫院坐診一次。
離休時,胥少汀已經年過八旬。這是一張他離休前的工作表:每周二出門診,周三查房,同時負責管理全軍骨科中心實驗室,帶4名研究生,擔任《中華骨科》《國內脊柱脊髓》等5家雜志的編委。85歲那年,他操刀做了30多臺手術,有時累得實在直不起腰,就坐在高凳子上做手術……
“無德不行醫,無術不為醫。”一生做了成千上萬例手術的胥少汀,把這一信條銘記在心中,也踐行在行醫的每一個日子里。
那年,一名年輕軍人因車禍導致脊髓馬尾神經斷裂,雙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專家會診后認為,修復72條細若游絲的馬尾神經,在世界醫學領域中也沒有先例。
望著小伙子痛苦的表情,胥少汀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實施顯微外科手術,一條一條修復馬尾神經!
顯微鏡下,胥少汀額頭上的汗珠滲透了手術帽,手中的銀針像繡花一樣精細,1根、2根、3根……患者的神經重新有了知覺。經過3個多小時的精心修復,他創造的用細尼龍線吻合馬尾神經的方法獲得成功。
之后,胥少汀對這名患者進行了10多年的跟蹤隨訪,發表了《馬尾神經斷裂修復研究》論文,在世界醫學界引起反響。
滿頭銀發,慈眉善目,慢聲細語。胥少汀在骨科界聲名遠揚,專程前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總是耐心細致地對待每一名患者,經常推遲下班直至看完最后一個病人。一次,胥少汀自己剛做完膝關節鏡手術,當得知很多患者慕名前來找他看病時,還是硬撐著去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