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腸癌篩查遠離大腸癌
時間:2012-12-03 15:38來源:求醫網
大腸癌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惡性腫瘤,中所周知的著名企業家均瑤牛奶創始人瑤先生就是因為罹患大腸癌離開了我們。大腸癌的預后與發現的早晚有著直接的關系,據調查早期大腸癌切除后五年成活率可達90%-95%,而晚期大腸癌的術后五年成活率則低于20%,所以,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那些人應該堅持做大腸癌早期篩查呢?下面我們請西醫腫瘤醫院的專家為我們介紹一下:
一、對于大于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癥狀者,應盡可能經內鏡電灼,擇期剖腹手術或在纖維結腸鏡的輔助下經腹腔鏡切除息肉或病變腸段;25歲后,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檢查;女性患者還應行乳腺檢查、宮頸涂片和盆腔B超檢查。
二、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腸癌,則本人患該病的危險性增加,應于40歲時開始行乙狀結腸鏡、糞便潛血或二者兼施的標準篩檢。
三、過去一直認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會癌變。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幾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項調查顯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惡性腫瘤發生率為20%~23%。因此,對于黑斑息肉病患者,應進行積極的隨診和檢查治療。對10歲以上患者,常規每兩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檢查;20歲以上患者,每兩年還應接受纖維結腸鏡檢查。
四、腺瘤性息肉癌變率與息肉的大小相關。息肉愈大,癌變機會愈多。初次檢查發現腺瘤,一律電切活檢,證實為腺瘤者,3年后應隨訪進行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隨訪檢查顯示正常或發現單個小型管型腺瘤,則下次隨訪檢查可延至5年之后;相反,如息肉體積大,數目多,則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
五、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大腸癌,是一種在同一家族中有多個患大腸癌、大腸癌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凡疑及該病的個體,應從20歲~30歲開始每1~2年,40歲以后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這種危險于患病后8年開始,以后持續穩定增加。對全結腸炎患者應于患病8年后,左結腸炎患者于患病15年后,每1~2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七、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結腸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獲得性缺陷所致。該基因的突變多發生在20~30歲時,可導致結腸發生成百上千個腺瘤。40歲以后,攜此基因者幾乎100%發生癌變。對于這種家系成員,應接受遺傳學咨詢,并從青少年時期即進行定期的結腸鏡檢查。
八、曾行大腸癌治療術者,發生復發性癌或新癌的危險性增加。術后要動態觀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續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復升高者,要考慮切除不完全或復發的可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探查腫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腸癌切除術者術前未進行徹底檢查,則推薦術后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本次或術前結腸鏡檢查顯示正常,則下一次結腸鏡檢查可在3年后進行,以后每5年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