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病因很多
時間:2012-11-19 10:59來源:求醫網
【摘要】:主動脈夾層形成的原因很多,高血壓、動脈中層囊性壞死、馬凡氏綜合癥、動脈硬化、主動脈縮窄、大動脈炎、外傷及梅毒等。除外傷之外,其病理基礎都是主動脈中層和平滑肌的改變。
主動脈夾層形成的原因很多,高血壓、動脈中層囊性壞死、馬凡氏綜合癥、動脈硬化、主動脈縮窄、大動脈炎、外傷及梅毒等。除外傷之外,其病理基礎都是主動脈中層和平滑肌的改變。其中高血壓是夾層動脈瘤的主要誘因。
夾層動脈瘤主要好發于45~60歲的中老年人,男女約3:1。病因很復雜,常見的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外傷、炎癥、遺傳異常等,其中,以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最為重要,它們是絕大多數中老年患者的發病原因。據統計,80%~90%的夾層動脈瘤患者合并有高血壓,且發病時一般已有10~15年的高血壓病史。我們知道,高血壓病的起病年齡多在40~45歲,經過10余年后,這些高血壓患者便進入夾層動脈瘤的好發年齡段。
高血壓主要表現為體循環血壓升高,即血液對動脈壁的沖擊力增高,可引起多種臟器的并發癥,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其中,廣大群眾較為熟悉心、腦、腎的并發癥,而對高血壓損傷主動脈的認識則很不足。現在已經證實,高血壓會促進中老年人的主動脈退行性改變,這可能是由于高血壓使主動脈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久而久之,便使中膜組織發生退變,包括彈力纖維減少、斷裂及平滑肌細胞減少等,從而降低動脈壁各層組織間的粘合力,引起并加速夾層動脈瘤的形成。同時,中老年人的主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可達90%以上,血壓持續升高時會進一步促進主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而嚴重的粥樣硬化斑塊又會加劇主動脈中膜的退變和破壞。在主動脈退變的基礎上,高壓血流不斷沖擊動脈壁,最終導致內、中膜的撕裂和夾層動脈瘤的形成。
高血壓病被稱為世界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歐美國家的發病率為15%~20%,夾層動脈瘤破裂在致死疾病譜的位置也屢創“新高”。
隨著我國人群飲食結構的迅速改變、競爭壓力的增大、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運動的減少,高血壓發病率明顯升高,已達10%,患者高達1.2億,并以每年新發300萬人以上的速度繼續增長。據報告,我國高血壓發病率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年輕化趨勢升高,二是不穩態高血壓患者增多。這就更易于導致夾層動脈瘤的發生。這也是我國夾層動脈瘤發病率明顯上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