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心臟病
時間:2011-10-28 22:18來源:求醫網
先天性心臟病是出生后就具有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樂氏四聯征等,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臟病。其發病率約占出生嬰兒的0。8%,其中60%于<1歲死亡。發病可能與遺傳尤其是染色體易位與畸變、宮內感染、大劑量放射性接觸和藥物等因素有關。隨著心血管醫學的快速發展,許多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得到準確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病死率已顯著下降。
遠大心胸醫院專家指出,先天性心臟病在人胚胎發育時期(懷孕初期2-3個月內),由于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后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心臟,稱為先天性心臟病。除個別小室間隔缺損在5歲前有自愈的機會,絕大多數需手術治療。臨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紺以及發育不良等為主要表現。
遠大心胸醫院專家提出,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輕者無癥狀,查體時發現,重者可有活動后呼吸困難、紫紺、暈厥等,年長兒可有生長發育遲緩。癥狀有無與表現還與疾病類型和有無并發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