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靜脈型心房間隔缺損的治療
時間:2013-04-25 14:37來源:求醫網
摘要:下腔靜脈型心房間隔缺損是指一般缺損面積較大,位置低,多數病例宜行縫補術。術中顯露右心房后,必須注意辨認下腔靜脈瓣,以免將下腔靜脈瓣誤認為缺損下緣予以縫合.......
下腔靜脈型心房間隔缺損是指一般缺損面積較大,位置低,多數病例宜行縫補術。術中顯露右心房后,必須注意辨認下腔靜脈瓣,以免將下腔靜脈瓣誤認為缺損下緣予以縫合,以致術后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入左心房,產生大量右至左分流。
不論直接縫合或用心包片或織片作縫補術,在缺損下緣可將縫線穿過缺損兩側房間隔組織和左心房后壁,這樣可避免下腔靜脈后壁皺縮。縫合缺損下緣時還應注意避免損傷房室結和房室束。
心房間隔缺損縫合或縫補術即將完成時,于左心房內插入小導管,左側心腔內注入生理鹽水,氣管插管加壓使肺充氣排出左心房內殘留氣體,然后結扎最后1針縫線,縫合右心房切口。
放松腔靜脈束帶,于左心室心尖部和主動脈根部插入粗注射針排凈殘留氣體后,逐漸放松主動脈阻斷鉗,待心臟恢復正常搏動,體溫升高到35℃以上停止體外循環,術畢抽取上腔靜脈和右心房或肺動脈血液作氧含量測定,可以判明有無殘余左至右分流。按常規拔除腔靜脈及主動脈插管,縫合心包切口。心包腔內及前縱隔放引流管,縫合胸骨及胸壁切口。
第2孔型心房間隔缺損手術死亡率一般為0~1%。閉合或縫合缺損后,左至右分流消失,肺動脈瓣區收縮期雜音消失或減輕,心功能改善,臨床癥狀消失。20歲以下病例術后胸片檢查顯示心影逐漸縮小,但心電圖檢查房性心律紊亂,右束支傳導阻滯和右心室肥大征象仍可持續存在。
總之,手術治療的效果良好,童年期進行治療者,遠期療效與正常人相似。術前有長期右心衰竭和肺動脈高壓的成年病人,手術死亡率增高。少數病人由于術中損傷竇房結或房室結,可併發病竇綜合征或傳導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