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早搏與器質性早搏區別
時間:2012-06-08 12:06來源:求醫網
【摘要】:功能性即生理性早搏甚為常見,功能性早搏在誘發原因去除后即可消失;器質性即病理性早搏是在種種器質性心臟病或其他病理情況下,這種早搏的出現是心肌缺血與損傷的一個重信號。
通常情況下,心臟跳動時,自己是感覺不到的。發生早搏時,由于心室強有力的收縮,可以感到心臟跳動;再由于早搏后有一段停頓間隙,故又可感覺到有心跳停頓的感覺。各人感覺不一致,有的說是心臟蕩了一下,有的感覺心臟欲從喉嚨里跳出來,有的表現為明顯心慌不適,有的自以為是頻頻停搏。此外,還可伴有胸悶、惡心、咳嗽、頭昏等不適。也有的人甚至發生頻繁的早搏,可毫無感覺和癥狀,僅在醫生聽診或心電圖檢查時才被發現。
心臟整齊、規則的跳動,主要是搏出血液滿足全身組織器官的需要。發生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可使心搏出量減少。但是,每分鐘少于6次的早搏,對身體健康幾乎無影響。偶發房性早搏,所減少的冠狀動脈血流量僅為5%,偶發室性早搏減少12%,兩者對腦循環均無影響。每分鐘多于6次的頻發早搏,情況就兩樣了,它可減少冠狀動脈血流量達25%左右,減少腦循環血量8─12%,減少腎循環血流量8-10%,這樣對健康就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關鍵在于有無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如果有嚴重的心臟病,那么頻發早搏會導致心肌缺血、心絞痛或心力衰竭。頻發房性早搏常為心臟病人發生心房顫動的前驅,頻發室性早搏可發展為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而猝死。如果無嚴重心臟病,即使早搏頻發,也不至于造成嚴重后果。
臨床上,功能性即生理性早搏甚為常見。正常人在過度勞累、緊張、激動、焦慮不安時,或在大量吸煙、飲酒、喝咖啡、喝濃茶時均可發生早搏;也可在休息或臥床失眠時發生;老年人可在便秘后發生。這種功能性早搏在誘發原因去除后即可消失,對發生者作全面深入的檢查,也無任何心臟病證據可見。有些健康者出現幾個早搏后,思想上十分緊張與恐懼,這樣反而促使早搏增多,應當冷靜檢查發生早搏的原因后,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器質性即病理性早搏也不少見。它是在種種器質性心臟病或其他病理情況下,如發熱、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活動、高血壓、低血鉀、嚴重缺氧或某些藥物中毒時發生的。可以說,這種早搏的出現是心肌缺血與損傷的一個重信號。例如冠心病與心肌梗塞病人發生早搏常提示有嚴重心肌缺血;風心病人的早搏常提示心功能不全;高血壓性心肌病人的早搏常與心室肌肥大及勞損有關。
一般認為,老人與兒童出現早搏常為器質性的;出現頻發早搏而自己毫無感覺則器質性可能大些;在體力活動與心率增快時出現早搏常提示器質性疾病可能,因活動后心臟負擔增加,心肌缺血更加明顯。若早搏時出現心絞痛或心力衰竭,則肯定是器質性的了。凡是有氣急或心臟擴大等心臟病表現,或者是具備冠心病易發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家族史等的人出現早搏,多可能為器質性。器質性早搏對健康有程度不同的影響,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而合理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