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環醫院地處浐灞生態區與大明宮遺址保護區結合部,2011世園會會址旁,位于西安市辛家廟東北二環交匯處。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 [ 詳細 ]
我院醫生學習《以有效的醫患溝通減少患者“知情不同意”》
時間:2012-11-11 13:07來源:求醫網
摘要 “知情不同意”的原因,來自于醫患雙方及其所處的環境。加強醫患溝通是避免“知情不同意”的重要途徑;給予愛的關懷、保持有效溝通、輿論環境正確引導,都有助于防范“知情不同意”的發生發展。
關鍵詞 知情不同意;醫患溝通
在醫療活動中,有許多醫療檢查、操作及治療涉及“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權,是指患者享有了解必要信息并在基礎上自主表達是否同意接受該項醫學決策的權利「1」。臨床上,當醫生對患者做出診斷或推薦一種治療方案時,要求醫生必須向患者提供充分的相關資料,包括這種方案的益處、危險性及可能發生的其他意外情況,并以此建立診療方案,使患者能自主做出決定,接受或不接受這種診療「2」.
在醫療活動中,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是醫務人員的義務。患者知情同意權若得不到充分尊重,出現知情不同意,是引發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3」。知情不同意的不良后果就是造成醫患雙方“雙輸”。①患者自己及其家人遭受損失,不能做到“兼聽則明”;②醫生不能順利開展診治活動,干擾醫療秩序。
1 “知情不同意”的原因分析
患者出現“知情不同意”的原因有3點。①患者及家屬的心理。來到醫院就醫的患者及其家屬處于一個充滿慰藉的低谷時期?;颊咴谂c醫生的溝通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著防備心理「4」.這種抵觸性的心理傾向為“知情不同意”埋下了伏筆。②醫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引發“知情不同意”的導火索主要在于醫生,在于醫患所處的整體環境。幾十年前,在患者心目中,醫療行業有較高的可信賴度,患者醫療常識匱乏,患者只能按醫囑認真地接受治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患者醫學常識的豐富,同時,由于藥費、醫療費的上漲,患者對醫生的醫療措施產生懷疑,加之醫患雙方溝通不到位,極易出現敵對情緒,并導致患者“知情不同意”。③不良的醫患溝通方式對“知情不同意”具有潛在影響「5」。在患者面前,醫生稍微表現出冷漠等行為,結果都會被放大。在現實醫務工作者繁忙工作中,一對多的醫患交流情形,如果醫患溝通僅僅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為了解決問題、促進交流,那更易引起患者敵意,出現“知情不同意”。
綜上,多重原因造成了患者知情不同意,這種逆反心理會帶來消極情緒,誘發醫患矛盾,進而影響醫療質量「6」。
2 “知情不同意”的防范措施
轟動一時的“孕婦李麗云慘死案”,是一個較極端的知情不同意案例「7」。若雙方以平等、友好、公平的姿態共同協商,“知情不同意”是完全可避免的。然而在患方疾痛困苦狀況下,在醫療市場化的大背景中,及醫生忙碌繁雜的診治活動中,醫患之間產生了隔閡。如果占主動權的醫生能把自己和患者間的相互位置擺正,寬容、平等地去對待自己的病人,讓患者感到公平的對待和切身的關愛,“知情不同意”也就不會產生。
2.1 “知情不同意”應防患于未然
“知情不同意”的醫患矛盾的產生,同醫療環境、患者自身危機感以及醫生工作的失誤有關。避免這種敵對傾向,最重要的是對患者的關愛。敵對的患者,內心其實充滿了痛苦和不安。醫生的體貼、關懷,將有助于醫患心理上的溝通及敵對情緒的緩和。如果患者有敵對情緒的苗頭,切記爭論,宜采取“同感——共同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溝通?!巴小笔侵羔t生表明自己與患者有類似感受,能理解患者的疾痛與切身利益;“共同解決問題”是指醫生表明自己與患者現在在同一戰線上,都面臨更好、更快地診治疾病的問題。如告訴心絞痛患者“為了明確引起胸悶、心累的根本原因、我們需要做心臟冠脈造影來了解給心肌供血的血管有無狹窄及其狹窄程度”等。醫生在醫患溝通中,要養成“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習慣。使患者在平和的狀態下,客觀認識醫療操作、轉變認識上的主觀情緒。此外,環境調整,輿論正確引導,對于化解醫患矛盾也有助益。防范“知情不同意”,要重視調整醫患關系,采取積極主動的辦法,才能防止陷入消極被動的困局。
3 知情不同意的補救措施
如果患者已經出現知情不同意,醫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補救。
3.1 給予愛的關懷是關鍵
醫生要擺正自己的姿態,保持平和的心態來和患者溝通「8」。①醫生要真正尊重、理解患者,覺察到患者的敵對情緒時,不要針鋒相對,更不能惡語相向,否則只會激起更大程度的敵對情緒,加劇醫患隔閡。②應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與患者以平等商討的方式談話,即使患者脾氣倔強,也不要用訓斥、命令的口氣,強制和粗暴只會讓患者更加逆反。③要做患者的知心朋友,真正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患者只有感受到醫生的關心、尊重和理解,才會將其視為可信賴的人,在這種狀態下患者更易于接受教育和指導。在醫療實踐中,遇到執拗甚至敵對的患者和家屬,醫生應給與多一點點的關心,以理服人,這樣才能獲得患者的認同。
3.2 有效溝通是調節“知情不同意”的突破點
新時代的醫生應加強人文素養和心理咨詢能力,通過語言、行為溝通化解患者的敵對情緒,謀求醫患雙方的共同點——治病,這樣不僅有利于防范知情不同意,也可以為抵御其他敵對情緒創造條件。醫生在進行醫患溝通時,應該將這種交流看成是保護患者權益的重要途徑,而不是例行公事的泛泛而談,更不是規避法律責任的常規手段。如果出現知情不同意,當面爭吵只會加重這種敵對情緒,醫生應當竭力避免,并采取“先表示同意然后扭轉形勢”的策略。如對拒絕做冠脈造影心絞痛的患者,可對患者說“我了解您的想法,這項檢查會花費一些錢,但是,這是確診冠心病的金標準,做了這項檢查會對診療您的疾病有極大幫助”等。放棄敵對,注意表達技巧,會對醫患溝通有極大的幫助。醫患雙方都應從主體互動的視角出發,以獲得理解為旨向,從而構建相互信賴的和諧醫患關系。
3.3 輿論環境調整是長久之計
輿論環境調整,正面引導,對于化解知情不同意也有所助益。馬克思曾說,“我們每個人更多地受環境的支配,而不是自己意志的支配。”當前,我國醫療體制、醫患關系正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將有助于創造一個和諧的醫患環境,進而減少知情不同意現象的產生。大眾應當澄清模糊認識,意識到自主決定權是患者的權利,不要將知情同意看做是獲得治療的先決條件;同時,知情不同意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有了患者在醫療行為中的積極參與及合作,才能避免執拗的知情不同意行為,進而更好地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療。
綜上所述,防范、避免“知情不同意”在醫療活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醫生采取主動、積極、友好的姿態與患者溝通,才能盡可能地減少“知情不同意”的產生,從而構建更為和諧的醫患關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