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肝腹水
時間:2012-06-12 10:01來源:求醫網
肝腹水是慢性乙肝最常見的并發癥,一旦出現腹水即意味著肝功能失代償,也就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現,因此不能輕視。肝腹水病人的主要癥狀是腹脹,尿少,病人的早期癥狀是腹脹,不敢吃飽,開始還有緩解的時候,隨著病情逐漸加重,腹脹難以緩解,腹脹如鼓,并逐漸出現下肢浮腫,或出現胸水等更嚴重的情況。所以中醫學稱之為“鼓脹”。
中醫學對鼓脹的認識
中醫學對肝腹水的認識非常早,在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即有系統的論述。內經對腹水的癥狀描述非常經典且言簡意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因為肚子脹,早晨吃了飯晚上就不能吃了。病名叫鼓脹,治療用“雞矢醴”也就是雞糞,當然這種方法目前已很少應用了,因為一般人無法接受。另外《內經》談到本病的一個特點“時有復發”即容易復發,還談到肝腹水復發的原因即“飲食不節”。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對本病已經有了系統的觀察。
中醫對肝腹水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認為肝腹水的形成機制有如下幾種:
(1) 氣虛水停:脾虛和腎虛在肝腹水的形成中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采用補腎健脾的方法治療。
(2) 氣滯水停:氣機郁滯和肝腹水的形成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可以采用行氣利水的方法治療。
(3) 血瘀水停:中醫學認為“血不利則為水”,這和西醫門靜脈高壓導致肝腹水的認識是一致的。因此可用活血利水的方法治療。
(4) 陽虛水停:中醫血認為脾腎陽虛和肝腹水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采用溫補脾腎的方法對肝腹水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具有改善肝臟合成功能和降低門靜脈高壓的作用,屬于治本之法。
(5) 陰虛水停:陰虛型的肝腹水是肝腹水中最難治療的,這種類型從西醫角度一般均存在腎功能損害或嚴重的感染,西醫過度的利尿也容易導致這一情況。中醫在治療中存在養陰則助水,利水則傷陰的兩難境地,因此效果欠佳。
中醫在肝腹水的治療方面有著非常靈活的方法,即使肝病的終末期,采用中醫逐水的方法也能減輕患者的痛苦。中醫治療肝腹水的最大優勢在于改善肝臟合成功能,降低門靜脈壓力,去除肝腹水產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