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疾病發展簡史
時間:2011-11-17 22:23來源:求醫網
國際上男科學的發展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記載了關于男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和功能;隨著顯微鏡的發明,1677年首次觀察到了人類精子,1755年動物實驗方法證實生殖生理“精卵結合學說”是男科學劃時代的里程碑。標志性成果如明確闡明精子發生發育生理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基因調控機制、完善精子冷凍保存技術與人工輔助生育技術、闡明NO-cGMP-PDE5對陰莖勃起的調控機制并開發選擇性PDE5遏制劑口服藥物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等。這些新發現為男性不育癥和勃起功能障礙治療開辟了新途徑。
我國的男科學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發展較晚,雖然祖國醫學早有“男科”內容,但從未成為系統專科,亦無人整理提高。國內醫學史曾有宋代岳甫嘉的《男科全編》,現已失傳;清代傅青的《男科》一書,也因內容甚簡而未能流傳。長期以來,在現代醫學中男性生殖系統疾病的診治由泌尿外科承擔。
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計劃生育工作的需要,部分基礎和臨床工作者在研究棉酚作為男用節育藥的過程中,推動了我國男科學的發展。1980年9月,我國首次派專家參加國際男科學講習班。1981年8月,由衛生部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辦了“國內男科學講習班”,促使男科學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在國內各地先后開展起來。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了《男性計劃生育——節育與不育》、《男性學基礎》、《實用男科學》、《實用簡明男性學》、《中醫男科學》、《男性學》、《男性不育》、《生殖醫學》、《陽痿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等男科學方面的專著和普通高等教育計劃生育醫學專業統編教材《男科學》。1986年,《臨床男性學雜志》創刊,1987年改刊為《男性學雜志》。同年內分泌學會成立男性學組。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于1990年4月成立了男科學組,1994年6月國內中醫藥學會男科學會在天津成立。1994年12月國內性學會在北京成立,1995年6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至此,國內具有了較為健全和廣泛代表性的男科學學術組織,為今后男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因此,男科學雛形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發展為一門現代醫學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