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不少父母親認為胎兒和一歲內的小孩,并沒有太多的思維和記憶能力。因此認為只要保護好,別凍著、別餓著就行了。認為對他們過多的情感呵護、語言的交流都意義不大。而在他們讀小學后,再加強教育、引導也不遲,保證能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孩子。
豈不知胎兒和一歲內的小兒最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也最容易使大腦的功能得到開發。錯過這兩個年齡段,就要有更多的、更持久的刺激,大腦的功能才可慢慢的啟動。有的更是特別慢。
所以對自閉癥患兒的訓練是越早越好,尤其是在產后一歲內的孩子,發現有異常就要抓緊訓練,只有利沒有弊。
首先,是語言的訓練積極給予語言的刺激,患兒越小越容易接受語言的刺激。超過七歲的患兒要恢復語言功能就十分困難。
語言功能的恢復有利于帶動大腦其他功能的恢復。對已有簡單語言功能的患兒,如只會學舌別人說什他就說什么,要指著實物實事叫患兒重復大人的話,然后指著實物實事讓患兒說出有關的字詞來。并同時說出有關的顏色用途等。
當患兒拉著大人的手去做某件事情時,要反復不斷地訓練他說出來如“我要吃水果”,“我餓了”,“我要小便”等,不要只簡單的拿給患兒,在拿給他的同時較好問一下“這是什么”或直接告訴他“這是桃子”并且要重復說幾遍,讓患兒也能說出“這是桃子”。
其次,要重視生活技能的訓練,如大小便時指導孩子怎么脫褲子穿褲子、怎么樣擦屁股,早上起床時指導孩子怎么樣穿衣服怎么樣穿鞋,吃飯時要指導孩子怎么樣拿筷子怎么樣夾食物等等,都要耐心堅持訓練。
溫馨提示:要想讓孩子完全康復,重新融入社會,必須重視康復訓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