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癥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癥,常伴有跟骨結節部骨刺形成。本病多見于 40~60歲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臨床跟痛癥常伴有骨刺形成,但足跟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而與骨刺的方向有關。如骨刺斜向下方則常有疼痛,若骨刺與跟骨平行,可沒有癥狀。引起跟痛癥的原因雖有多種,但主要的病因是跖腱膜或跟腱附著處的慢性炎癥。
(一)跟腱止點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經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與跟骨結節之間反復摩擦,導致跟骨結節處滑囊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癥,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發生本病。
(二)跟骨下脂肪墊炎:一般患者有外傷史,多因走路時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傷,引起跟骨負重點下方脂肪組織損傷,局部充血、水腫、增生。
(三)跟骨骨骺炎:本癥只發生于跟骨骨骺出現到閉合這段時間內,跟骨第二骨化中心從6~7歲出現,13~14歲逐漸閉合,所以本病多發生在少年發育生長期。
(四)跖筋膜炎:本病因長期的職業關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在其起點處因反復牽拉發生充血、滲出,日久則骨質增生,形成骨刺。
(五)腎虛性跟痛癥:年老體弱或久病臥床,腎氣虛衰,則骨萎筋弛,現代醫學認為久病臥床,足跟部因不經常負重而發生退行性變,皮膚變薄,跟下脂肪墊部分萎縮,骨骼發生脫鈣變化而致。
推拿治療本病的機制主要是剌激骨刺部的軟組織,促使其增生物引起的炎癥消散,而不是使骨刺消失。臨床治愈的病人,雖跟痛癥完全消失,但骨刺依然存在。
對于跖筋膜炎患者,可采用矯形鞋墊,以墊高跖骨頭近端,使跖骨頭少持重,并作跖趾關節的跖屈及背伸運動。
(一)治療原則: 舒筋活血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從根本上治愈跟痛癥。
(二)取穴與部位:三陰交、陰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侖、仆參及患部周圍。
(三)主要手法:點、按、壓、揉捻、捋順、側擊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1.跟骨下止點滑囊炎:患者俯臥床上,患肢膝關節屈曲60°,醫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緊張,另一手用小魚際處,對準滑囊用力側擊。手法的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體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臥,下肢伸直。醫者先用點按法點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或"丁字器"點按、揉捻痛點,再以擦法及捋順法沿陽筋膜走行方向進行推擦及捋順,并使足底發熱。
(一)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間應注意適當的休息,減少負重,控制劇烈運動。癥狀緩解后,逐漸進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縮鍛煉,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
(二)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