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江發潤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江發潤大夫個人網站 > 外傷性癲癇的發病機制

外傷性癲癇的發病機制

時間: 2013-06-14 09:21   來源: 求醫網

  外傷性癲癇指的是繼發于顱腦損傷后的癲癇性發作,可發生在傷后的任何時間,甚難預料,早者于傷后即刻出現,晚者可在頭傷痊愈后多年始突然發作。

  外傷性癲癇的發生幾率

  據百萬例以上有腦組織損傷的頭傷病人分析,有外傷后抽搐者占30%,其中,傷后6個月內出現的有50%,2年內發生的共約80%,約半數后遺長期反復發作,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危險。外傷性癲癇的發生以青年男性為多,可能與頭傷機會較多有關。

  有家族癲癇史的傷員并發癲癇較一般為多,前者占9%而后者僅占3%,說明遺傳因素與外傷癲癇亦有一定關系。一般說來,腦損傷愈重并發癲癇的機會愈大,并且開放性腦損傷較閉合性者多,各為20%~50%及0.5%~5%,其中穿透硬腦膜者較非穿透者高5~10倍,尤其是火器傷并發癲癇的百分率更高,可達42.1%,而非火器傷僅占約16.4%。

  病理性機制的改變

  早期癲癇(即刻或近期發作)指傷后24小時內發生癲癇,約占30%,可能與腦實質損傷、顱內出血、凹陷骨折壓迫或局部腦組織缺血、水腫及生化改變有關。其中,30%發生在傷后1小時之內,尤以兒童多見,常為部分性癲癇發作,有人認為早期癲癇,常預示有引起晚期習慣性癲癇的可能。

  中期癲癇(延期或晚期發作)系指傷后24小時至4周內發生的癲癇,約占13%,多因腦組織挫裂傷、顱內出血、腦水腫腫脹及軟化等病理改變有關,特別是大腦皮層額-頂中央區的損傷尤易出現癲癇,其次,顳葉內側的損傷,包括海馬、杏仁核等癲癇的易發區,可因損傷而引起神經細胞的微小化學改變、代謝紊亂和電生理變化而導致癲癇發作。

  上述早期和中期的癲癇主要源于急性腦實質損傷、顱內血腫特別是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或源于腦損傷后繼發性組織反應及創傷的愈合過程。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