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患者一般都會有明顯的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如果患者患病時間較長,那么他可能已經適應了這種強迫癥狀,因此自我的強迫和反強迫變得不那么強烈。這是診斷強迫癥的關健點。因為從臨床上看的話,有一些不典型的強迫癥患者,發病一段時間后出現了精神病性的癥狀,診斷可能會因此被誤改為精神分裂癥。因此,及時識別強迫癥狀的特點,并加以合理的藥物治療,對患者的預后有很大的幫助。
(1)強迫檢查:是病人為了減輕強迫性懷疑引起的焦慮而采取的行為。如出門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兒童上學前反復檢查課本、學習用品是否帶齊,寄信時反復核查地址是否寫錯等。
(2)強迫詢問:病人常對自己所說話的正確性表示懷疑,反復詢問別人自己有沒有說錯話,有沒有做錯了。
(3)強迫清洗:是強迫性動作最多見的癥狀。病人為了消除對受到臟物、毒物或細菌污染的擔心,常反復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病人不僅自己反復清洗,而且要求與他一起生活的人也像他一樣清洗。
(4)強迫儀式動作:這是一些重復出現的動作。病初,強迫行為總是簡單的,只不過是某些動作,以減輕焦慮和不安,以后原先的動作不足以緩解焦慮,于是就增添了新的內容,逐漸形成了復雜的有固定模式的行為組合。病人在原發性強迫觀念的促使下,可伴發繼發性強迫性儀式動作。例如病人出門必須用手摸一下門框,然后才走出門,否則病人就感到強烈的緊張不安。這一動作對消除強迫觀念也許具有象征性意義。此外,病人可因儀式動作而行動遲緩,例如反復核查門窗而上班遲到,學生因反復檢查書本以致不能按時到課,稱為強迫性遲緩。
(5)強迫性計數:病人不可克制地計數,與強迫性聯想有關。如每天上班總要點計沿途電線桿數目,或點數路邊樹木數或樓梯級數,如中間發現漏計或被人打斷,則回頭重新計數。有人認為這種計數意在控制某些焦慮情緒。
(6)強迫性購買:是一組臨床癥狀群,指一種不能控制的需求感,只能通過購物才能緩解緊張情緒。約有的人曾試圖抵制購物欲望,但無法辦到。購物持續時間約1~5小時,購物后松弛滿足感占。這在目前雖尚未被列人強迫癥的癥狀中,但對社會及個人經濟和人際關系均帶來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