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類型,臨床以發作性中重度、搏動樣頭痛為主要表現,頭痛多為偏側,一般持續4~72小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光、聲刺激或日常活動均可加重頭痛,安靜環境、休息可緩解頭痛。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兒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達發病高峰,女性多見,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2~3,人群中患病率為5%~10%,常有遺傳背景。
臨床表現
偏頭痛頻繁發作將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響睡眠,因為睡眠不足,白天就沒精神,工作也大受影響。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發作,十分耽誤事。同時,人久患頭痛疾病,性格發生變化,往往性情變得暴躁。又因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響,心理脆弱,喪失信心,時間長了對人的心腦血管將產生不利影響,臨床上頭痛發作后腦血栓,高血壓,腦出血,臨床也較常見。 下面介紹偏頭痛主要類型的臨床表現:
偏頭痛診斷應結合偏頭痛發作類型、家族史、臨床表現和神經系統檢查進行綜合判斷。IHS(2004年)偏頭痛診斷標準對不同類型偏頭痛診斷做出如下規定:
診斷標準
(1)符合(2)~(4)特征的至少5次發作。
(2)頭痛發作(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持續4~72小時。
(3)至少有下列中的2項頭痛特征:①單側性;②搏動性;③中或重度頭痛;④日常活動(如步行或上樓梯)會加重頭痛,或頭痛時會主動避免此類活動。
(4)頭痛過程中至少伴有下列1項:①惡心和(或)嘔吐;②畏光和畏聲。
(5)不能歸因于其他疾病。
治療
偏頭痛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終止頭痛發作,緩解伴發癥狀,預防頭痛復發。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面。非藥物治療主要是物理療法可采取用磁療、氧療、心理疏導,緩解壓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各種偏頭痛誘因。 藥物性治療分為發作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發作期的治療為了取得較好療效,通常應在癥狀起始時立即服藥。治療藥物包括非特異性止痛藥如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s) 和阿片類藥物,特異性藥物如麥角類制劑和曲普坦類藥物 。藥物選擇應根據頭痛程度、伴隨癥狀、既往用藥情況等綜合考慮,進行個體化治療。
1.避免頭痛誘發因素:要預防偏頭疼的發作,首先消除或減少偏頭疼的誘因,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強光線的直接刺激,如避免直視汽車玻璃的反光,避免從較暗的室內向光線明亮的室外眺望。避免對視光線強烈的霓虹燈。避免情緒緊張,避免服用血管擴張劑等藥物,避免飲用紅酒和進食含奶酪的食物,咖啡、巧克力、熏魚等。
2.藥物治療:預防性治療適用于:①頻繁發作,尤其是每周發作1次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②急性期治療無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證無法進行急性期治療者;③可能導致長期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特殊變異型偏頭痛,如偏癱性偏頭痛、基底型偏頭痛或偏頭痛性梗死等。預防性藥物需每日服用,用藥后至少2周才能見效。若有效應持續服用6個月,隨后逐漸減量到停藥。臨床用于偏頭痛預防的藥物包括:①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 、美托洛爾 ;②鈣離子拮抗劑,如氟桂利嗪、維拉帕米;③抗癲癇藥,如丙戊酸 、托吡酯;④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氟西汀;⑤5-HT受體拮抗劑,如苯噻啶。其中,普萘洛爾、阿米替林和丙戊酸三種在結構上無關的藥物,是主要的預防性治療藥物,一種藥物無效可選用另一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