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接診時,碰到一個貧血痣的患者,硬說自己得的是白癜風,說已經當白癜風治療一年多了,不見好,也不見發展,就是治不好。白癜風的病癥與其他一些病癥外在表象相似,容易造成誤診,其中貧血痣就是一種。這里,我給大家做下梳理,希望對您有幫助:
白癜風與貧血痣雖都為白斑,但他們的發病機理和發病原因是不相同的。白癜風是由于皮膚色素細胞受損所造成的完全或不完全性皮膚色素脫失,呈散發或泛發的白斑,白斑大小形態不一,無自覺癥狀,暴曬后易出現紅斑,甚至水泡,自覺灼痛。炎癥后,白斑可比原發范圍大,皮損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較常見于暴露部位如指背、腕、前臂、面頸以及易摩擦部位如手足掌心、腰部、生殖器及其周圍。白斑常對稱或單側分布,或如帶狀沿神經分布。頭部白斑邊緣無色素沉著區,或偶有白發而看不出白斑。少數患者白斑可自行消退。部分患者可伴有黏膜色素減退,以口唇多見,外生殖器次之。
貧血痣與白癜風的發病結果與病變相似。
貧血痣:為一種先天局限性色素減退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好發于面部、頸部或臀部等處。單發或在單側或某一部位多發,出生或在不久后發生,以后本身很少繼續擴大,形狀不變。貧血痣是一種血管發育缺陷疾病,患區血管結構正常但功能有缺陷,血管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強而處于收縮狀態,從而使皮膚呈淡白色,當局部注射交感神經阻滯劑后皮膚可恢復正常。但在皮膚內注射乙酰膽堿、組胺等藥物時,不能使之產生血管擴張等正常皮膚反應。神經纖維瘤患者并發本病的幾率比正常人要大。所以,貧血痣與白癜風剛好相反,貧血痣僅僅是局限性色素減退,并非色素脫失。
白癜風與正常皮膚組織涇渭分明,其周邊皮膚顏色明顯加重,用干凈的玻片垂直向下壓時,白斑邊緣會更加清晰。但貧血痣臨床上系色素減退而不是脫失,用力摩擦或加熱,局部不發紅,而周圍正常皮膚變紅;以玻片壓之,皮損部位與正常皮膚無明顯界限,貧血痣區域有明顯的“樹枝樣紋理”。貧血痣一旦發生,形狀終生不變,亦不消退;白癜風可能會不斷擴展增多。貧血痣冬季較夏季明顯;白癜風冬季癥狀較不明顯。另一個重要原因為,白癜風有遺傳可能,而貧血痣則沒有遺傳傾向。根據以上白癜風的特點可以與貧血痣做出鑒別,兩者之間癥狀是不完全一樣的。
以上的講解就到這里,此外溫馨提醒各位白癜風患者朋友,在患病后一定要去優秀、專業、正規的醫院就診治療,查出病因病癥,對癥治療。切勿相信小道消息或外面貼的不正規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