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是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國內單獨一所“以...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 醫院動態 > 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活動耐力恢復護理中的實踐
出停診公告更多>
內一科劉會龍主任醫師教授
內二科孫志堅主任醫師教授
內三科賈秀杰主任醫師 教授
普外科王流柱副主任醫師
普外科黃衛民副主任醫師
婦科李湘淋主任醫師
婦科馬廣清副主任醫師
骨科包海濤副主任醫師
胸外科孟凡甫副主任醫師
兒科解傳珍主任醫師
泌尿外科王番副主任醫師
中醫科王權主任醫師
中醫科楊德林主任醫師
中醫科馬建華主任醫師
中醫科史連和主任醫師
西醫眼科常靜主任醫師
西醫眼科田世元主任醫師
耳鼻喉科巴雅爾圖主任醫師教授
耳鼻喉科李景武副主任醫師教授
耳鼻喉科宋麗華主治醫師
男性科孫金發副主任醫師
變態反應白古力圖主治醫師
皮膚科張雪梅副主任醫師
皮膚科佟麗副主任醫師
皮膚科姚占非主治醫師
血透室包玉華副主任醫師
口腔科王俊海副主任醫師
口腔科吳柒柱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口腔科趙紅衛副主任醫師
口腔科范喜林主治醫師
口腔科劉祎華主治醫師
口腔科杜金哲醫師
口腔科富曉春醫師
口腔科李玉梅醫師
康復科呂娟副主任醫師
康復科宋杰主治醫師
蒙醫內科1診包根曉主任醫師教授
蒙醫內科2診張福全副主任醫師
蒙醫內科3診包長山副主任醫師
蒙醫內科4診劉金山副主任醫師
蒙醫內科5診包玉華副主任醫師
蒙西醫結合科白萬福主任醫師教授
蒙醫血液腫瘤科 布仁巴圖 教授
蒙醫腦病科周鐵寶副教授
蒙醫腦病科金朝魯副教授
蒙醫外科額都副主任醫師
蒙醫婦科包寶柱主任醫師教授
蒙醫婦科張玉榮副主任醫師
蒙醫骨傷科包海金副主任醫師
蒙醫骨病科特木巴根副主任醫師
蒙醫骨病科巴虎山主治醫師
蒙醫肛腸科馬額爾敦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蒙醫療術科孟和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蒙醫療術科包巴圖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蒙醫療術科王布林副主任醫師
蒙醫療術科李滿都呼主治醫師
蒙醫皮膚科于寶林副主任醫師
蒙醫皮膚科烏云主治醫師
蒙醫皮膚科烏云塔娜主治醫師
蒙醫眼科巴日格其教授
蒙醫兒科白玉華副教授
急診科張特力根主任醫師教授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活動耐力恢復護理中的實踐
時間:2012-10-30 16:42來源:求醫網
方法:運用循證護理對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離床活動并不增加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
率,相反可促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活動耐力的恢復和心理狀態的恢復.
關鍵詞:心肌梗死 循證護理 活動耐力
近年來,隨著現代護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一種以真實可靠的科學證據為基礎的護理初中循證護理正
在展開.[1]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ENB),是護理人員在制定護理計劃過程中,將科研結論與臨床實踐,患
者實際需求相結合獲得實證,作為臨床護理措施的依據(2),這對護理學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自2002年 12
月至2004年9月,我們將循證護理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活動耐力恢復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 效果,
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對象我院心血管內科2002年12月至2004年9月診斷AMI患者116例中,選Killpip 心功能Ⅰ級和Ⅱ級 ,室
性早搏能被藥物控制的患者89例,通過循證護理實話早期康復訓練,以促進患者活動耐力的恢復.
1.2 方法:查詢相關文獻數據庫,發現70年初,Mutter等[3],發表了AMI患者早期活動出院的研究,在他們 的
研究中,無合并癥AMI患者分別于發病第8天和12天下床活動.由于AMI治療的進度,特別是早期靜脈溶 栓的
廣泛開展,使梗塞面積有效縮小,患者愈合顯著改善.80年代歐美國家無合并癥的AMI患者于發病第 5天已下
床活動(4).國內也有關于AMI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即早期促進活動耐力恢復的訓練報道(5,6).這 些結果表明
,這一方案并不增加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
1.3 計劃:將上述科研實證和臨床專業知識,經驗,患者需求相結合,對無合并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廣 泛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除外)制定如下活動計劃:
早期增加患者活動耐力訓練方案
第3天 臥床,主動肢體與關節活動.部分生活自理(包括進食,在別人幫助下漱口,洗臉)
第4-5天 由床上坐起,逐漸過渡到床邊或椅子上,每次20分鐘,每日3-5次,在別人扶持下室內漫步走動, 每
日2次,每次10分鐘,使用室內便桶.
第6-10天走廊漫步走動,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鐘,床完成洗漱等個人活動,到衛生間入廁.
第11-14天緩慢登樓梯,再返回病房,登梯的級數逐日從5級,10級增至1-2層樓梯,院內緩慢散步,每日2次 ,
每次10-15分鐘.
第15-21天模擬出現早期活動量,日常生活自理(洗衣除外),接近正常步速,每日院內散步3次,每次15分 鐘.
1.4 實施護理計劃
將上述確認后的計劃實話到89例無合并證的AMI患者身上,在責任護士的嚴格指導下實施本方案,第 5
天下床活動,當增加活動量時對患者嚴密監測,觀察活動后心率,血壓,心電圖的變化,有無出現心絞痛, 呼
吸困難等,如增加活動量后出現心悸,呼吸困難,心率明顯增快,血壓波動明顯,心電圖出現ST移出等情 況,
要立即停止活動.住院后1-2周作出院回家后的生活方式和運動模擬.
1.5 結果
在增加活動量的過程中,出現胸悶1例,心率明顯增快者1例,胸悶及心率明顯增快均于停止遞增活動 量
后消失.其余87名AMI患者活動耐力明顯恢復.心理狀態穩定.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無并發證發生,入院日 期
明顯縮短.
2、討論
目前,一些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臨床護理仍然遵循傳統護理模式,對于AMI患者即使無合并癥也需臥 床
3-4周.住院4-6周.其基礎理論是壞死的心肌愈合為堅實的疤痕需要4-6周.但長期臥床可使肌力下降, 循環
血量減少,易形成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墜粒肺炎.患者長期臥床情緒也較消極.為了減少這此并發癥的 發生,
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我們采用循證護理的模式.通過查詢相關文獻.意識到早期對AMI患者進行增加 活動耐力
的訓練,并不增加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反可減少并發癥,,對患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具 體實施到89
例無合并癥的AMI患者身上,制定了早期同簡單到復雜,漸進式增加活動耐力訓練的計劃.通 過實施公后阝
到了滿意的效果.增加了護理干預的有效性.改變了臨床護理人員僅憑經驗進行護理的實 踐無疑將成為歷
史.
3、體會
用循癥護理指導臨床實踐,需要豐富的資料來源,并有實踐難過程,是構建在護理人員的臨床實踐基 礎
上,強調了臨床實踐中護理問題為出發點,將科研結果與臨床專業知識和經驗及患者需求相結合,對提 高護
理質量節約衛生資源,促進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