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為原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1958年從開封遷入鄭州,更名為河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98...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醫院動態 > 國際第一個血管可回收支架——韓新巍式血管可回收內支架獲批進入臨床應用
國際第一個血管可回收支架——韓新巍式血管可回收內支架獲批進入臨床應用
時間:2012-10-31 14:53來源:求醫網
近日,由我院放射介入科韓新巍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研發的血管可回收支架(韓新巍式血管可回收內支架),獲國家藥監局批準進入臨床,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第一個進入臨床應用的外周血管可回收支架,為廣大血管疾病患者帶來了福祉,標志著我院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和科研水平再攀高峰,也標志著國內血管介入治療達到國際水平。
眾所周知,不同原因引起的大血管(動脈或靜脈)部分或完全梗阻,均可導致靜脈系統淤血或動脈系統遠端缺血癥狀。目前治療方法多采用球囊擴張成型或長期性血管內支架置入技術,但存在諸多局限性:如單純球囊擴張成形術術后病變血管壁回縮,易于再發狹窄; 而長期性內支架置入,內支架的異物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再狹窄,內支架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暴露內皮下組織血小板沉集繼發血栓形成,血管再狹窄等,導致狹窄復發等一系列問題。外周血管置入內支架其年再狹窄率高達25%左右,靜脈系統置入內支架的年再狹窄率更是居高不下。
血管內血栓或血管狹窄合并血栓者,介入治療主要通過術中取栓、溶栓及支架壓栓治療。溶栓治療更適于新鮮血栓;支架壓栓主要適于混合血栓即亞急性或慢性血栓的治療。特別強調的是:長期性支架置入壓迫血栓有可能阻塞重要臟器的供血動脈或引流靜脈、局部血管內膜組織過度增生致血管再狹窄甚至閉塞,再次介入治療的難度更大。因此,尋求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血管阻塞和合并血栓的方法是臨床工作面臨的難題。
基于此,我院放射介入科團隊在韓新巍教授帶領下,刻苦攻關,反復實驗,針對上述技術存在的不足和血管的解剖結構特點,設計出一種可回收濾器式血管內支架,2006年獲國家專利。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對布加綜合征下腔靜脈閉塞合并頑固性血栓的患者,進行可回收內支架壓迫血栓治療的臨床實驗研究,經過對10余例患者的臨床應用,證實了這種可回收內支架的技術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研究成果以新技術發表在2006年美國胸外科雜志。在此基礎上擴大臨床應用研究,并對全部病人進行了1~5年的密切隨訪觀察研究,證實了下腔靜脈可回收內支架的中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研究結果發表在2009年美國血管與介入放射學雜志上。充分的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表明,其治療血管狹窄合并血栓安全、有效、可靠。2012年3月在美國邁阿密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血管外科學術大會上,韓新巍教授就血管內可回收內支架這一專題做了大會發言,受到各國血管外科專家的強烈關注。
血管內可回收支架由網筒狀支架部(也稱主體部)和端部錐形取出部(也稱濾器部)及錐頂處取出鉤組成。還具有耐磨、耐腐蝕性及較好的組織相容性等特點。錐形濾器還可以有效地過濾那些被壓迫碎裂、脫落的較大血栓。臨床工作中依據血管解剖結構和病變特點,可采取一端或兩端帶濾器的結構,支架部分使用一節、兩節或多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