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中山醫院
- 【類型】三級甲等 / 綜合醫院
- 【電話】027-83745674
- 【網址】www.hbszsyy.com
- 【地址】武漢市硚口區中山大道26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湖北中山醫院自費改革破解“看病貴”
時間:2012-11-01 15:48來源:求醫網
一家非醫改試點醫院,主動自費改革,向自己“開刀”,嚴管處方、嚴控藥費,兩年減少患者藥費1800余萬元。
兩年來,藥品收入占比下降近7%,意味著患者減少用藥支出1800余萬元;人均住院費用873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8%。
兩年來,門診和住院人數勁升39.4%和51.5%;醫護人員人均收入增長一倍。
兩年改革,使得湖北省中山醫院形成了良性循環。7月13日,記者走進這家醫院,探尋這個非醫改試點醫院的“內生型”改革之路。緩解“看病貴”,須向自身開刀
湖北省中山醫院,三級甲等醫院,前身為武漢軍工總醫院,2002年移交至省衛生廳,屬政府主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兩年前就任院長時,呈現在熊全庚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幅情景:
手術室墻壁斑駁,窗戶漏風,一臺老式窗機空調嗚嗚作響;病房臟亂、擁擠不堪;堂堂三甲醫院沒有核磁共振檢查設備,病人只得到附近醫院檢查。
中山醫院周圍不到4公里范圍內,聚集著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5家國內優秀大醫院。
與五大醫院一樣的醫院標準定價,醫療服務卻差強人意。而中山醫院周邊,大部分是破產企業職工或下崗工人,收入水平低。競爭中,病源逐漸流失;人心浮動,一些科室骨干接連被省內外大醫院挖走;服務質量下降,患者投訴頻繁。
“患者喊看病貴,醫院捉襟見肘。錢去了哪兒?”熊全庚在認真分析了病人的支出情況后發現,藥品使用不合理和醫用耗材成本高,是“看病貴”的兩個主因。“重新找回病人,須緩解‘看病貴’。緩解‘看病貴’,須從源頭抓起,規范醫療行為!”
改革風暴,在醫院內部刮起
一場改革風暴,在并非醫改試點的中山醫院刮起。
2009年7月,旨在控制藥品和耗材比例的“雙十目標”公布:在不影響治療前提下,藥占比和耗材比下降10%,完成獎勵,不達標嚴懲。
同時,設立多關卡,控制高價、進口耗材使用,超過2000元的耗材必須報醫務科審核;未拿到醫務科同意書醫生擅自開單,物質供應科將不予供應;物質供應科如擅自供應,院財務處不予結算。
在門診,每張處方不得超過200元,否則認定為大處方,超過千元則是違規大處方。醫生開大處方,查實后將受重罰。
門診部主任黃樺回憶,推行首月,近四成處方被認定為大處方,150余名醫生受罰,占門診醫生人數的一半。其中一位專家一月開出大處方十余張,被罰款500元。
此間,一個現象引起了中山醫院的注意:由于缺乏統一診療規范,對同一病種不同醫生診療方案不同,檢查和用藥隨意性大,大處方和濫檢查乘虛而入。
隨即,中山醫院探索治病操作“標準化”,在湖北省率先試行“疾病臨床路徑管理”(即臨床路徑),對6種常見病的診療與護理制定出標準化治療模式,如該做哪些檢查、如何用藥、是否需要手術、具體住院時間等,都有具體量化標準,醫護人員按臨床路徑實施治療,需增加檢查項目或改變用藥,需要向上一級醫生或科室主任報告。
看病費用降低,病人大幅回流
向自身開刀,向“潛規則”開刀,直接效果就是患者看病費用大幅下降。
上月,83歲的王爹爹因肝硬化引發消化道大出血,到中山醫院治療。住院一日清單上顯示,給王爹爹使用的止血藥是與進口藥療效相當的國產藥垂體后葉素,單支價格僅1.15元,一天用了8支。而同類的進口藥可立欣,單支價格496元,每4小時要用一支。
數據顯示,中山醫院藥品收入占服務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2009年,該院藥占比為49.91%,到2010年,藥占比為43.32%,下降6.59個百分點。2009年一季度,該院藥占比51.6%,而今年一季度,藥占比為43%,下降8.6個百分點。
人均住院費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據統計,去年該院住院患者人均醫療費為8736元,比全省三級醫院平均水平低240.61元。
大處方銷聲匿跡,目前每月大處方不到總處方量的0.12%。去年,該院平均處方金額為121.55元,比上年降低5.35元。
看病費用降低的口碑,迅速在社會上傳開。去年,該院門診和出院人數分別為44.74萬人次和1.98萬人次,與2008年度同比分別上升39.4%和51.5%,醫院服務收入也從2008年的1.6億元升至去年的2.5億元。
共享改革成果 消減改革阻力
藥品和檢查收入,眼下是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一些醫院和醫生熱衷于大處方、亂檢查,成了一些醫院和醫生撈錢的“潛規則”。
中山醫院也不例外。“雙十目標”一經提出,便遭遇阻力。有的堅決反對,有的揚言走人。
不動真格,改革將付之東流。中山醫院按時啟動了對科主任的目標考核制度,哪個敢觸紅線,就處罰哪個。連續4個月未完成任務,除扣除職務津貼、專家津貼和獎金外,免去其科主任職務。
2009年7月,“雙十目標”在34個臨床科室啟動第一個月,12個科室因未達標而受罰,處罰金額7.9萬元。消化內科主任李蜀豫記得,她的科室藥占比超過目標3個點,被罰了7000余元。
科主任們開始思考,如何切斷以藥養醫的“臍帶”。兒童腦病中心反復論證后,引進、開展了一系列新的康復項目和治療手段,拓展病源;消化內科引進最先進的膠囊胃鏡等設備,培訓人員,開展新的手術項目。
推進“雙十”,醫生灰色收入急速下降。“堵后門,必須開前門,不保證醫院和醫護人員的正常收入增長,改革將無法持續,最終必然失敗。”在改革初見成效后,中山醫院啟動績效工資改革,將人均月工資從原來的1000元提至2000元,人均獎金從每月600元提至2000元。此外,每名職工每年人均可增加5000元生活補貼,這是醫院多年未兌現的“菜籃子”補貼。
專家點睛
改革樣本的典型意義
張新平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公立醫院,承擔著目前九成以上診療量。破解“看病貴”,大醫院更是關鍵。因此,公立醫院的改革,是醫改成功與否的關鍵。推行基本藥物制度、預約掛號等制度,都是從外部力量推動公立醫院改革。但是如果醫院自身缺乏改革動力和社會責任感,國家的好政策也會被蠶食、消解,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也是“看病貴”難破解的根本原因之一。
并非醫改試點的湖北省中山醫院,從自身“開刀”,直指大處方,剪斷以藥養醫的“臍帶”,每年減少患者支出1800余萬元。這一成功實踐也昭示著人們:破解“看病貴”,除了國家政策的外部力量外,更需要醫院“內生性”改革與社會責任感。從實踐看,中山醫院“內生性”改革是自身發展需要,為破解自身發展困境,醫院選擇了走質量化發展道路。在醫院內部提高醫療效率,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降低醫療費用,提高服務質量,而這正是市民百姓所需要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