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原鐵路醫院)始建于1915年,經過近百年的風雨歷程,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 、科研、預防、康復、急救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 [ 詳細 ]
抓住健康自我養生法--高血壓病病人的養生
時間:2012-11-01 15:37來源:求醫網
高血壓病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鐘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測得的血壓>=140/90mmHg可以診斷為高血壓。
臨床上很多高血壓病人特別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的伴有高血壓,因此將兩者稱之同源性疾病。其原因如下:
高血壓與糖尿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遺傳基因;糖尿病病人血管對具有升壓作用的血管緊張素敏感;糖尿病易引起腎臟損害,腎臟受損害后可使血壓升高。此外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損,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壓。
由此可知高血壓與糖尿病都與高血脂有關,因此防治高血壓病與糖尿病都應該同時降血脂。患者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對比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化優勢。目前社會上購買的降血壓藥、降血糖藥大多是單一功能,而降血脂藥大多對肝臟有一定損害作用,的研制正是根據其病理特點設計的,在降血壓、降血糖的同時還降血脂,從而起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高血壓六大危險信號
頭疼:部位多在后腦,并伴有惡心、嘔吐感。若經常感到頭痛,而且很劇烈,同時又惡心作嘔,就可能是向惡性高血壓轉化的信號。
眩暈:女性患者出現較多,可能會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時發作。
耳鳴:雙耳耳鳴,持續時間較長。
心悸氣短:高血壓會導致心肌肥厚、心臟擴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這些都是導致心悸氣短的癥狀。
失眠:多為入睡困難、早醒、睡眠不踏實、易做噩夢、易驚醒。這與大腦皮質功能紊亂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肢體麻木:常見手指、腳趾麻木或皮膚如蟻行感,手指不靈活。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麻木,還可能感覺異常,甚至半身不遂。
這些癥狀都是高血壓的危險癥狀,專家建議優選中藥治療。西藥副作用大,依賴性大。
高血壓的并發癥
高血壓病患者由于動脈壓持續性升高,引發全身小動脈硬化,從而影響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造成各種嚴重的后果,成為高血壓病的并發癥。高血壓常見的并發癥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腎病、周圍動脈疾病、中風、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壓的各種并發癥中,以心、腦、腎的損害最為顯著。
心力衰竭:心臟(主要是左心室)因克服全身小動脈硬化所造成的外周阻力增大而加強工作,于是發生心肌代償性肥大。左心室肌壁逐漸肥厚,心腔也顯著擴張,心臟重量增加,當代償機能不足時,便成為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收縮力嚴重減弱而引起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壓病患者常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負擔加重的心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因而更易發生心力衰竭。
腦出血:腦內小動脈的肌層和外膜均不發達,管壁薄弱,發生硬化的腦內小動脈若再伴有痙攣,便易發生滲血或破裂性出血(即腦出血)。腦出血是晚期高血壓最嚴重的并發癥。出血部位多在內囊和基底節附近,臨床上表現為偏癱、失語等。
腎功能不全:由于腎入球小動脈的硬化,使大量腎單位(即腎小球和腎小管),因慢性缺血而發生萎縮,并繼以纖維組織增生(這種病變稱為高血壓性腎硬化)。殘存的腎單位則發生代償性肥大,擴張。在腎硬化時,患者尿中可出現較多的蛋白和較多的紅細胞。在疾病的晚期,由于大量腎單位遭到破壞,以致腎臟排泄功能障礙,體內代謝終末產物,如非蛋白氮等,不能全部排出而在體內潴留,水鹽代謝和酸堿平衡也發生紊亂,造成自體中毒,出現尿毒癥。
高血壓病降壓藥物選用的原則是:
一.應用降壓藥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需長期服藥。因此,宜選用降壓作用溫和、緩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壓藥(如氫氯噻嗪、利血平、復方降壓片等)作為基礎降壓藥,再按不同病期選用其他降壓藥物。
二.用降壓藥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達到降壓目的后,可改用維持量以鞏固療效,盡可能用最小的維持量以減少副作用。
三.使用可引起明顯直立位低血壓的降壓藥物時,宜向病人說明,從坐為起立或從平臥位起立時,動作應盡量緩慢,特別是夜間起床小便時更要注意,以免血壓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發生意外。
四.緩進型第一期病人,癥狀不明顯,一般治療(包括鎮靜劑)即能奏效,可不必應用降壓藥物,必要時用少量作用溫和的降壓藥如利尿劑、蘿芙木類或復方降壓片即可。第二期病人多需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降壓藥治療,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藥合用或再選加酶遏制劑、節后交感神經遏制劑、神經節阻滯劑或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等。第三期病人多需用降壓作用強的藥物如節后交感神經遏制劑、神經節阻滯劑,如鹽酸可樂定、長壓定等治療。
五.臨床上常聯合應用幾種降壓藥物治療,其優點是:藥物的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幾種藥物共同發揮作用,可減少各藥的單劑量;減少每種藥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壓下降較為平穩。最常用的聯合是利尿劑和其他降壓藥合用,利尿劑既可增強多種降壓藥療效,又可減輕引起浮腫的副作用;利血平和肼屈嗪,β受體阻滯劑和米諾地爾合用時,各自減慢和增快心率的副作用互相抵消。
六.急進型高血壓病的治療措施和緩進型第三期相仿。如血壓持續不降可考慮用冬眠療法;如出現腎功能衰竭,則降壓藥物以選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諾地爾、可樂定為妥,血壓下降不宜太顯著,以免腎血流量減少加重腎功能衰竭。
七.對血壓顯著增高已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壓下降過快、過多,病人往往因不能適應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壓而感不適,且有導致腦、心、腎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腦血管意外、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腎功能不全等可能。發生高血壓危象或高血壓腦病時要采用緊急降壓措施。
高血壓病的養生指南:
高血壓病的病人除了按時服藥外,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包括:降低鈉、增加鈣的攝入,合理調整膳食結構、減肥、運動、松弛和控制飲酒、戒煙療法等。
限鹽: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病率與鈉鹽的攝入量呈正相關,與鉀和鈣的攝入量呈負相關,即降低鈉鹽、增加鉀和鈣的攝入可降低血壓。目前主張每日每人攝鹽量應控制在6克以下,鉀攝入量不低于3克,鈣攝入量不少于800毫克。
減肥: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高血壓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流行病學也證實,體重的改變與血壓的變化呈正相關,降低體重可減少患高血壓的危險性;同時減輕體重也可以減少降壓藥物的用量。
戒煙酒:吸煙、飲酒會干擾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影響內分泌的調節,導致人體血壓持續升高,其中飲酒是促進血壓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高血壓患者及肥胖者應戒煙忌酒。
運動:經常堅持運動或體力活動可以降低休息時的血壓,減少勞動時血壓和心率上升的幅度,但要注意運動的科學性和安全性。運動方式以散步、騎自行車和慢跑較為適宜,運動量由運動強度、頻度和持續時間來決定,一般以不大于健康人運動量的75%為宜。
松弛療法:即通過調身、調心、調息等方式以達到心靜、氣和、體松的目的,發揮人體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作用。具體可采取氣功、太極拳、靜養等方法。
合理膳食:總原則是低糖、低脂、正常蛋白質、高纖維素。在減少食物中總脂肪量的同時,增加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少食含膽固醇高的動物內臟,進食植物油,蛋白質的攝入以植物蛋白為主,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另外,患者應注意消除緊張情緒,保持良好心境,大便通暢,睡眠良好。
高血壓飲食寶典
三餐
飲食安排應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高血壓患者常較肥胖,必須吃低熱能食物,總熱量宜控制在每天8.36兆焦左右,每天主食150-250克,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不伴有腎病或痛風病的高血壓病人,可多吃大豆、花生、黑木耳或白木耳及水果。晚餐應少而清淡,過量油膩食物會誘發中風。食用油要用含維生素E和亞油酸的素油;不吃甜食。多吃高纖維素食物,如筍、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帶、洋蔥等,以及少量魚、蝦、禽肉、脫脂奶粉、蛋清等。
低鹽
每人每天吃鹽量應嚴格控制在2-5克,即約一小匙。食鹽量還應減去烹調用醬油中所含的鈉,3毫升醬油相當于1克鹽。咸(醬)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蛤貝類、蝦米、皮蛋、以及茼蒿菜、草頭、空心菜等蔬菜含鈉均較高,應盡量少吃或不吃。
高鉀
富含鉀的食物進入人體可以對抗鈉所引起的升壓和血管損傷作用,可以在食譜中經常"露面"。這類食物包括豆類、冬菇、黑棗、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筍、瘦肉、魚、禽肉類,根莖類蔬菜如莧菜、油菜及大蔥等,水果如香蕉、棗、桃、橘子等。魚不論對哪種高血壓患者,魚是優選的,因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每星期吃一次魚的比不吃魚者,心臟病的死亡率明顯低。
果蔬
每天人體需要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可以通過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來滿足。有人提倡,每天吃1-2只蘋果,有益于健康,水果還可補充鈣,鉀、鐵、鎂等。補鈣有人讓高血壓患者每天服1克鈣,8星期后發現血壓下降。因此應多吃些富含鈣的食品,如黃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魚蝦、紅棗、鮮雪里蕻、蒜苗、紫菜等。
補鐵
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漿鐵低于正常,因此多吃豌豆、木耳等富含鐵的食物,不但可以降血壓,還可預防老年人貧血。
飲水
天然礦泉水中含鋰、鍶、鋅、硒、碘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煮沸后的水因產生沉淀,對人體有益的鈣、鎂、鐵、鋅等會明顯減少,因此對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宜生喝。茶葉內含茶多酚,且綠茶中的含量比紅茶高,它可防止維生素C氧化,有助于維生素C在體內的利用,并可排除有害的鉻離子。此外還含鉀、鈣、鎂、鋅、氟等微量元素。因此每天用4-6克茶葉(相當于2-3杯袋泡茶)沖泡,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