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中醫院占地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在職職工310人,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68名,其中高級專業人員34名,中級87名。設計... [ 詳細 ]
我院順利通過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復審驗收
時間:2012-11-01 17:04來源:求醫網
7月28日至29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國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團一行18位專家對市中醫院進行第二輪“三甲”復審驗收。經過兩天緊張的聽匯報、查資料、看現場、調查問卷、現場訪談等方式檢查評審,在29日上午的通報會上,各專家小組對市中醫院各項創建給予充分肯定,并高分通過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復審。
來自國內優秀專家教授認為:十堰市中醫醫院對本輪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管理評審工作高度重視,全院上下思想統一,領會精神透徹,標準把握精準,學習培訓到位,經過8個月全院上下日夜奮戰,使醫院創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特別是組織管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立體投入到位,創建工作呈現五個顯著的亮點,概括起來為五個突出,一是突出了中醫醫院的辦院方向。醫院堅持以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為核心,以突出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為主線,不斷加強內涵建設與能力建設,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2010年王國強部長親自調研指導后,醫院在發展規劃和醫院建設中,明確體現了王部長指示意見,堅持了中醫方向,突出了神農武當中醫藥地域特色,突出了武當中醫藥文化特色,確定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在人才建設、專科建設、科研教學、醫護質量、中醫藥適宜技術、“治未病”、中醫藥傳承、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方面,制定了有力措施并加強措施的落實和考核,短短3年時間,醫院資產、床位、服務用房、服務量、總收入分別增長2倍。服務能力、服務效率、社會效益大大提升。二是突出了醫院公益性質。醫院認真貫徹國家衛生政策和中醫藥政策,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中醫藥服務需求為宗旨,通過一系列優惠措施和中醫藥適宜技術的推廣運用,減輕患者負擔,連續多年來,門診、住院患者的平均醫療費用低于市內同級醫院,甚至低于二級醫院平均水平;認真履行政府賦予中醫醫院的職責,將對口支援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院長目標責任制和工作計劃,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人員交流,給予設備資金支持。認真做好扶貧幫困、醫療援助等公益性工作,與對口醫院簽訂幫扶協議,將中醫藥技術推廣、中醫藥技術扶持、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專科建設納入對口幫扶計劃中,2年中先后扶持縣鄉村醫療機構資金設備價值20余萬元,免費培養交流中醫藥人員30余人次,幫助開展中醫康復技術、中醫肝病診治、冬病夏治膏貼療法等中醫藥適宜技術20余項。扶持小康村聯系點扶貧資金20余萬元,年減免貧困患者醫藥費用50余萬元,受到幫扶醫院、社會群眾和各級各部門的充分肯定。三是突出了重點專科建設。醫院從組織領導、工作機制、專科人才、經費保障等各方面對重點專科建設給予傾斜支持,已建成國家重點專科2個、省級重點專科2個、市級重點專科5個。國家重點專科精神病科運用中醫藥治療精神病,療效好、優勢明顯,專科編印的《精神病中醫診療規范》被國家中醫藥精神病專科專病專家組確定為范本在國內推廣使用。精神衛生中心建設項目,美觀實用,埠外病人達70%以上,具有較強實力;國家重點專科肝病科應用道地藥材研制開發了5種神農系列肝病純中藥制劑療效確切,5項成果有3項達國內先進水平,2項達國內優秀水平,外埠患者占40%,在區域內具有較強優勢。四是突出了醫院文化建設。醫院提煉并形成了員工廣泛認同的理念、宗旨、目標、院歌、院訓等核心價值體系;編印了員工行為規范、儀表規范為主體的中醫文化手冊、讀本,形成了行為規范體系;“詩畫中醫”文化長廊系列、“中華醫藥五千年”長卷壁畫系列、“大醫精誠”、“橘井泉香”大幅藝術銅浮雕系列、“水墨中醫”科普宣教系列等環境形象體系建設富有特色。五是突出了中醫“治未病”特色。開展了中藥膏方、中藥敷貼、針灸、火罐、推拿、藥浴、熏蒸、刮痧等中醫預防保健技術服務,形成了“冬令進補”、“冬病夏治”、“針灸推拿”、“中藥外治”四大體系,服務費用低廉,病人享受實惠,社會效益顯著。
通過檢查,專家組們針對發現的不足也提出一些中肯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如基礎設施全面提檔升級之后,人才隊伍,學科人才應當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標的重心,下大力氣解決人才短缺為題,全面提升醫院內涵。
市政府副市長劉學勤,政協副主席、衛生局局長黃劍云,衛生局黨委書記陳耀林參加評審匯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