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煤礦工人北戴河療養院(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塵肺病康復中心)座落于北戴河海濱最繁華的中海灘,緊鄰老虎石公園,占地面積 100 余畝,建筑面...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塵肺病康復中心 > 醫院動態 > 塵肺病一期患者李培鳴“改行”記
塵肺病一期患者李培鳴“改行”記
時間:2012-11-02 14:49來源:求醫網
在京城北五環外的一棟平房里,37歲的農民工李培鳴和3個安徽老鄉住在一起。他們的工作是裝修。5月22日,他們忙碌了一天,為立水橋附近的8戶業主安裝了廚衛用具。
此前,李培鳴是一名建筑工地上的風鉆工。他把親戚朋友一個接一個帶出來,分享這份“高薪”,希望能“多賺點錢”,他甚至想讓“一家四口都出來干風鉆工,一年能掙10萬塊!”
“鄉下人嘛,吃點苦不算啥。”他認為只要肯出力,就能掙到錢。然而,無人告訴他“高薪”背后的風險,他自己也不知道,在長期缺乏勞動保護的情況下,風鉆打孔產生的粉塵已經將他的肺部纖維化。
連日來,記者采訪一些風鉆工、裝修工發現,他們大多數仍處于無防護作業狀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侵蝕著工人的肺。盡管對于塵肺病的危害與防護,社會各方已經呼吁了很多年,《職業病防治法》也做出了關鍵性的修改,并從今年開始實施,然而,由于缺乏勞動合同,缺乏正規培訓,缺乏嚴格的勞動監督,缺乏對塵肺病的認知,導致這一頭號職業病仍在農民工中蔓延。
“高薪”背后的風險
李培鳴告訴記者,以前他在家種地,后來到深圳工廠的流水線上打工。“待遇低,沒有技術含量。”在他看來,干裝修屬于“高收入”。在此之前,他干的是建筑工地的風鉆工——先用風鉆在巖石上打眼,再用炸藥爆破,在堅硬的巖石上打下直徑一米到兩三米不等,深達數十米的孔樁,然后在孔樁里澆筑鋼筋混凝土給高樓大廈做地基。
他告訴記者,風鉆工按照鉆出的土石方量計算工資,一個技術工一天鉆10米,相當于17.6方的土石,一方30元,一天的工資500元左右,除去請小工、雜工的工資,一天能剩300元左右,因為工期有限,一年能做滿三分之一的話,一年至少有3萬元到4萬元收入。
在家務農的收入與之相比微乎其微,稻谷收入約30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一年一個家庭頂多收入5000元。于是,他拉著一個又一個親戚朋友來當風鉆工。
然而,“高薪”背后的塵肺風險一步步逼近了李培鳴。4年前他開始持續咳嗽,在后來的一次求醫過程中,他第一次知曉了“塵肺病”,此時他剛剛塵肺一期,醫生給他看了已經變成石頭的塵肺標本,告訴他如果繼續從事無保護的風鉆工作,他的肺部最后就會變成那樣。此后他開始從事相對簡單的裝修工作。
“沉睡”的防治意識
李培鳴告訴記者,打工這么多年,工友們幾乎沒有職業病防治意識,都覺得自己身體好,不會有什么問題。以前當風鉆工時,工頭給每人發一個兩三塊錢的口罩,有的工人帶十幾天都不換,塵土飛揚的工地,打鉆一天下來就成了土人,鼻子嘴巴里全是灰,吐出的口水都是泥巴。有些工人會用普通的口罩墊上一層濕紙巾,再墊一層海綿,這樣的土辦法可以過濾一部分粉塵,但是濕紙巾需要自己買,有些工人嫌麻煩、費錢就干脆不用。
工人們不知道,在粉塵環境下工作,國家規定必須戴上專門的口罩,這筆錢要由公司支付,而且應該有人定期檢查。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人干裝修風鉆工作是因為這些工種一般很少拖欠工資,工期也不長。由于都是熟人介紹,“口頭約定”普遍代替了勞動合同。給不給工人上保險,告不告訴工人潛在的職業危險,并付出成本進行保護,一切都看“老板”的良心和人品。
法律修改過后還須落實
對于塵肺病,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一直在積極推動法律的修改和落實。今年是新修改的《職業病防治法》實施第一年。新《職業病防治法》增加了一些規定,使制度向保護勞動者權益傾斜。這些條文都有效地解決了職業病責任鑒定難的難題。但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相關條文卻難以落實。
“一些企業由于受到了地方保護,對企業進行檢查和處罰難度較大;另外,《職業病防治法》還沒有深入人心,一些企業對職業健康不了解,對職業病防范不重視,在職業病防治上流于形式,這都易造成職業病的發生。”國家安監總局北戴河塵肺病康復中心塵肺科主任陳剛告訴記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企業要安排員工在崗前、崗中、崗后進行定期的體檢,但目前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能夠按照要求去做的寥寥無幾。
目前,在職業病防治方面,對私營企業的培訓和監管不足,導致勞動者體檢率過低;在診斷方面,勞動者需提供職業史等大量相關材料,很多員工得了職業病也往往處于弱勢狀態;在賠償方面,職業病勞動者要經歷非常復雜的程序,時間極為漫長,其中勞動關系的認定問題在私營企業尤其艱難。
“《職業病防治法》修改的地方都是關鍵之處,但在實際落實中目前效果還不明顯,如果監管跟不上,無法突破落實難題,那么塵肺病仍會是農民工的頭號職業病。”陳剛說。(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