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中醫院的發展變化,是一本可讀的書?!?/p>
1958年6月,應時勢需要,位于西大街的城關衛生所更命名為太和縣中醫院,... [ 詳細 ]
“太和縣中醫院的發展變化,是一本可讀的書?!?/p>
1958年6月,應時勢需要,位于西大街的城關衛生所更命名為太和縣中醫院,時租賃草房16間,設置病床13張,共有職工13人。
1964年3月,因發展需求,在北大街購買土地4.7畝,建房60余間,醫院由此遷址,設置床..." />
“太和縣中醫院的發展變化,是一本可讀的書?!?/p>
1958年6月,應時勢需要,位于西大街的城關衛生所更命名為太和縣中醫院,... [ 詳細 ]
暫無內容
“太和縣中醫院的發展變化,是一本可讀的書。”
1958年6月,應時勢需要,位于西大街的城關衛生所更命名為太和縣中醫院,時租賃草房16間,設置病床13張,共有職工13人。
1964年3月,因發展需求,在北大街購買土地4.7畝,建房60余間,醫院由此遷址,設置床位56張,共有職工45人。
直到80年代初,還只是20來間門診,三排破舊的病房,總面積不足1700平方米;設置床位128張,共有職工91人,年門診病人2.7萬人次,出院病人不足0.1萬人次,服務收入20來萬元,醫療設備不足2萬元,固定資產20多萬元。
中醫院向何處去?我院的發展引起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
1983年3月,李福同臨危受命出任院長,從此開始了中醫院發展史上艱辛的探索歷程。
這是一部艱苦奮斗、勤儉建院史。為拓寬發展空間,李福同院長上任伊始就帶領全院干部職工實施了“搬遷醫院”方略。建院歷程極為艱苦,為了節省資金,我們建材自行購買,自己裝卸;門窗自行安裝,自己油漆;水電自行設計,自己施工;就是院內小河也是職工加班加點挖成,從而鑄就了艱苦奮斗、勤儉建院的中醫院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中醫院人先后征地八次,建設了門診樓、醫技樓、制劑樓、血站、老年公寓、外科病房大樓、內科病房大樓、急診社區綜合大樓……
這是一部求實創新、銳意改革史。面對當初人浮于事、人心渙散的局面和亟待解決的職工“吃飯”問題,在遷建醫院的同時,李福同院長又帶領院領導班子頂壓力、冒風險進行改革。我們從最初的所謂“承包”開始,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又全面推行了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職稱制度改革、后勤社會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從而使醫院逐步走出困境,邁上發展的快車道。
這是一部以人為本、服務民眾史。我們始終把滿足病人的需求作為出發點,1991年創辦了急救中心,在國內率先實行急救“四免”;1994年創辦了太和縣公共汽車公司;1996年成立文工團、2000年成立電影放映隊,開展送戲送電影下鄉和義診活動;1997年建立了扶貧病房;2002年建起了老年公寓……我們始終堅持以低廉的價格服務病人,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病人,并不斷實施“民心工程”,切實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這是一部中醫立院、突出特色史。我們始終把創名院、建名科、樹名醫作為醫院的發展目標,突出中醫特色和優勢,努力辦成“院有??啤⒖朴袑2?、病有專藥、人有專長”的中醫特色醫院。目前,我院實際開放床位1200張,設有24個臨床科室、42個專科專病門診。肝病科納入國家級重點科室,骨傷科、腫瘤科、心腦科、針灸科、推拿科等為省級重點科室,婦產科康復中心、非藥物治療中心以及小兒科的中藥穴位外敷等均形成濃厚的特色。
這是一部科學管理、創建提升史。我們始終堅持以嚴明的制度規范行為,以醫院文化凝聚人心,以強化“三基”打造質量,以科研建設鑄就品牌,以爭先進位提升內涵,從而實現了從全縣先進單位到全市先進單位,從全省文明醫院到國內衛生系統先進單位,從中醫學院教學醫院到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從“二甲”中醫院到“三甲”中醫院的輝煌跨越。
目前醫院占地已達127畝(其中中藥飲片廠、中藥制劑室占地40畝),醫療用房面積達10.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達3.4億元,醫療設備總價值達9000多萬元;此外,5萬平方米的新門診綜合樓項目建設正在籌劃中,預計年底前即可動工?,F有職工110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20人,高級職稱49人,中級職稱215人,碩士研究生67人(三年內可達80人);年門診病人52萬人次,出院病人3.4萬人次,病人幅射到河南、山東、亳州等周邊十多個縣市。
讓我們沿著跋涉者的足跡,走進歷史,去感受太和縣中醫院的發展變化……
咨詢電話:0558-8519669
郵箱地址:qiuyiwenda@163.com
郵政編碼:236600
醫院地址: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團結西路59號
乘車路線:縣城內乘坐環城公交,2路公交太和縣中醫院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