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文明單位——福建省腫瘤醫院位于福州市晉安區福馬路420號,西連市中心區,東倚國家名勝古跡——鼓山風景區,醫院占地140.6畝,... [ 詳細 ]
福建省癌癥發病與防治情況
時間:2013-02-26 15:01來源:求醫網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人口老年化、環境污染和新化學物質日趨增多,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2002年衛生部建立“國內腫瘤登記中心”,負責國內腫瘤登記資料的收集、審核和處理。日前國家癌癥中心和衛生部疾病控制局根據“國內腫瘤登記中心”2009年國內腫瘤登記地區人群腫瘤發病與死亡狀況,發布《2012國內腫瘤登記年報》。那么我省癌癥發病、死亡和防治情況又是一個什么狀況。
一、癌癥發病死亡狀況
目前在全球70億人口中,每年新發腫瘤病人約1270 萬,癌癥死亡約760萬人,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癌癥新發病例將達1600萬,死亡1000萬,患病數達3000萬。在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12 萬人,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死亡病例約270萬人,平均每天約7300人死于癌癥,每分鐘有5人死于癌癥。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35.88/10萬,占全死因的22.32%,每5個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癌癥,其中男性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70.17/10萬,女性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99.97/10萬;城市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50.18/10萬,居城市死亡前五位的腫瘤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農村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28.65/10萬,居農村死亡前五位的腫瘤是: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
同國內一樣,癌癥已是嚴重影響我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并已成為我省居民的**死亡原因。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省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43.67/10萬,居死亡前五位的腫瘤是:肝癌、食管癌、胃癌、肺癌和結直腸癌;其中男性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89.32/10萬,女性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95.48/10萬。從2008年起在全省建立了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報告網絡,全省二級及以上的綜合性醫院(或腫瘤專科醫院)開展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發病登記報告工作。根據全省惡性腫瘤登記報告和死亡情況估計,全省每年約有7-8萬新發腫瘤病例,以戴云山脈結合行政區劃,將福建省分為戴云山脈西北山區和東南沿海兩地區,西北山區地區包括南平、三明和龍巖三地市,東南沿海地區包括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和漳州六地市,兩地區發病構成存在著一定差別,東南地區前五位腫瘤為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西北地區為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癌和直腸癌。
二、癌癥的預防首先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80%的癌癥與包括不良生活習慣在內的環境因素有關。因此,預防癌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是導致一些癌癥發病及發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都市生活壓力增大,心理因素影響免疫機能,也是重要誘發因素。目前部分癌癥的病因機理還未完全闡明,癌癥的危險因素除與遺傳因素有關外,主要還是由包括飲食在內的環境因素引起的。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主食吃得精細了,纖維素攝入減少,即粗糧、雜糧等食入少,導致大腸癌發病率的升高;高脂肪、高蛋白的攝入多已成為乳腺癌、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喜食偏硬、過熱和過燙、刺激性(烈酒、辣椒等)食物及酸菜,可誘發食管癌;胃癌與喜歡吃熏制品、常吃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香腸、火腿、泡菜、干咸魚等有關;食用霉變玉米、花生、大米等食物和飲用水不衛生易患肝癌;有暴飲暴食習慣、喜好甜食和油膩者是胰腺癌的高發人群;蔬菜和水果的攝入不足與結直腸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有關。通過調整不合理膳食結構可減少三成癌癥發生,而不是個別營養素的攝入。建立合理健康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恰當地加工烹調是防癌的重要手段,再輔以科學的體育鍛煉,遠勝于化學藥物預防疾病。
三、開展癌癥篩查是癌癥防治的主要策略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策略之一。定期開展適當、必要的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其他相關疾病或癌癥發生的趨向。定期進行有效的健康檢查,不但可以發現早期癌癥,而且可以發現癌前病變。 在平時生活中應注意身體的一些不適變化和定期體檢。如胸部X光片、CT和支氣管鏡檢查可以發現早期肺癌;B超檢查、甲胎蛋白測定,可揭示肝癌;陰道細胞學和陰道鏡檢查,可早期發現宮頸癌;食道拉網檢查、纖維食道鏡、胃鏡、腸鏡檢查,可早期發現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等。宮頸癌、乳腺癌的普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應予以推廣的項目,其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已被肯定。比如胃癌篩查發現的早期局限于粘膜的微小胃癌,手術切除后病人的5年生存率幾近100%。肝癌篩查發現的小肝癌,治療性切除術后的病人5年生存率亦達69.4%。因此肝癌及胃癌的篩查工作,除在高發區外可試點開展人群篩查,對高危個體開展相應的防癌監測早診工作。鼻咽癌是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常見的惡性腫瘤,如有鼻衄與鼻咽分泌物帶血、聽力減退、耳鳴、頭痛等,一旦發現身體有異常,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去診斷和治療,樹立戰勝癌癥的信心,積極配合,癌癥是可以治愈的。
在衛生部及福建省衛生廳領導下,福建省腫瘤防治辦公室、福建省腫瘤醫院和福建省緩癌協會在我省積極開展腫瘤臨床診治、基礎研究、篩查和高發現場的防治研究,并協調全省癌癥防治工作網絡的建設和多部門、多學科的配合及管理。2008年起在我省霞浦縣、廈門、漳州、福清、永安、尤溪、羅源、仙游、連江、屏南、閩侯、同安、惠安、涵江、長樂等15個項目點分別開展子宮頸癌、城市婦女乳腺癌、農村婦女乳腺癌、鼻咽癌、肝癌、食管癌/賁門癌等“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及腫瘤隨訪登記培訓,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為止共篩查適齡人群115053人,篩查出原位癌及以上病例151例,其中早期病例74例,早診率49%。篩查出的各種腫瘤病例情況:子宮頸原位癌以上病例7例,其中原位癌(CINIII)6例;乳腺癌病例55例,其中早期病例21例;食管、賁門等上消化道原位癌及以上病例78例,其中早期病例42例;鼻咽癌病例7例,其中早期病例4例;肝癌病例4例,其中早期病例1例。
四、規范化診治是科學抗擊癌癥的關鍵
“科學緩癌”,就是指通過科學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或可以延長生存期,或提高生存質量。在我國,只有部分癌癥患者(僅有40%的癌癥病人)能夠結合自身病情,按照科學的理念進行臨床治療,還有許多(60%的)癌癥病人卻在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治療手段和藥品中迷失了方向,從而也錯失了用科學手段治愈癌癥的良機。
對癌癥的規范化診治,應有綜合治療的理念,即根據癌癥病人的身體狀況,癌癥的病理類型、分期和發展趨勢,合理地、有計劃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進行規范化的綜合治療。比如同樣是肺癌,不同的分期選擇治療手段不一樣;同樣是同一期的肺癌,不同的病理類型選擇的手段也不一樣。又比如分子靶向治療,是根據腫瘤分子生物學的特性,腫瘤發生、發展和轉移的機理,用干預其發展的某一個環節(傳導通路)或改變原癌基因的性質,來遏制腫瘤的增殖和轉移的治療方法。分子靶向治療具有針對性強,即靶向性的特點,與現有的治療手段結合可以提高治療療效。目前,已經臨床應用于乳腺癌、惡性淋巴瘤、 G IST、肺癌和大腸癌等。這也是世界各國腫瘤治療的方向,為治療腫瘤開辟了一個新途徑。
福建省腫瘤醫院是省內單獨具備腫瘤綜合治療完整體系的醫療機構,具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內科化療及分子靶向治療、干細胞移植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及生物治療(CIK和DC-CIK治療技術)等。2001年起逐步完善了乳腺癌、消化道腫瘤、肺癌、肝癌、惡性淋巴瘤、婦科腫瘤、頭頸部腫瘤等多學科治療模式,進一步規范了綜合治療,提高了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和治愈率,延長了生存期,保持了腫瘤診療技術在省內優秀和國內的先進水平。
進入21世紀,癌癥診療的規范化和個體化已經成為學術界公認的趨向。因此,癌癥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將會發生巨大變革。癌癥的臨床表現各異,對治療的反應也很復雜,且不一致。從現有對癌癥的認識來看,不可能通過一個簡單的治療方法或藥物治愈所有腫瘤。我們常常見到某些廣告或傳單稱偏方或“秘方”能治愈所有癌癥,這種情況如果不是出于無知,就是別有用心的欺騙。
五、開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公眾防癌知曉率
癌癥不但可以預防并且是防勝于治的疾病。加強癌癥的預防以控制其發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無疑是適合國情省情、事半功倍的上策。如何提高居民對癌癥防治知識的認識十分重要,要通過傳播媒介和行為干預,促使人們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人們自我保健,增強身體、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大眾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站等的作用,加強癌癥防治宣傳、教育和咨詢活動,普及癌癥預防及“三早”預防知識,降低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降低癌癥的發病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生存率,提高生活質量。
福建省腫瘤醫院和福建省緩癌協會、福建省腫瘤防治辦公室長期至力于組織癌癥防治知識宣傳普及并開展科普講座,編輯出版癌癥防治科普讀本和制作科教宣傳片等,并利用每年的世界癌癥日和“國內腫瘤宣傳周”,開展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促進公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防癌知曉率。
因此,只要我們采取科學態度,轉變觀念,強調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社會共同參與和政府責任,針對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三個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關注控制癌癥危險因素、早診早治和規范性治療三個環節,運用健康促進、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三種技術手段進行癌癥的綜合防治,建立正確信念,采取科學方法,創造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癥是可以戰勝的、生命也將是有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