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現占地面積61,272平方米,建筑面積80,739平方米,醫療用房面積69,789平方米,綠地面積21,091平方米,綠地覆蓋率36%...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 > 醫院動態 > 老病號不思歸 新病號難進門
老病號不思歸 新病號難進門
時間:2012-11-05 16:21來源:求醫網
“大伯,您的病已經好了,醫院還要收治其他病人,這里進出人多也影響您休息,您還是出院回家吧。”“我還是在醫院里住著保險,一日三餐不用操心,還有護士照看。”這樣的對話經常在護士和“老病號”之間進行。昨天是重陽節,筆者走訪甬城各大醫院,發現呼吸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老年病科及康復科等老年患者集中的病房,有不少病愈仍不肯出院的老人。
醫院好比“保險箱”?
70多歲的張大伯近兩年反復中風,多次出入醫院。3個月前,他又因中風入住市第二醫院。按理說,目前中風急性期的治療已結束,張大伯該出院了。但子女們遲遲不肯為他辦理出院手續,理由是:市二院設在望春街道的康復中心路比較遠,條件也沒本部好;我市單獨一家專業康復機構———市康復醫院床位爆滿,排隊得等上數月;自家請保姆的話,怕不夠專業,之前請過的幾個保姆都嫌護理臥床老人煩而走人。
張大伯的子女們一合計,認為還是花些錢讓老人住在醫院里放心。他的女兒說,父親的神經康復需要半年不間斷訓練。醫院能提供這方面的治療,插胃管等護理技術活也是醫院做得好。實在不行,兄妹幾人湊錢再給父親請個懂行的護工。這樣一家人能從照顧父親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忙自己的事情。
不管醫生、護士如何勸說,張大伯一家不為所動。在他們眼里,住在醫院里好比進了保險箱,萬一有個意外,也能得到及時救治。
在一家市級大醫院的腎內科,有的透析病人一住就是兩三年。因為來去不方便,病人認為還不如長住醫院省心,再說醫藥費用和床位費可以醫保報銷。
出院護理成難題
筆者在各大醫院采訪時發現,老年人反復、長期住院現象普遍存在,特別集中在呼吸科、神經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老年病房和康復科的病房。
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宇飛告訴記者,現在醫院接收的高齡中風患者越來越多,七八十歲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高齡病人會越來越多。這些老人大多患有心腦血管、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基礎性疾病。今年初就有一對八旬老人相繼發病住到該院的神經內科病房,一住就是三四個月。也有老人反復入院治療,加起來一年中有五六個月是在醫院度過的。
每年入秋后至春節前、春節后至三月份,這兩個時段各大醫院病房經常爆滿,等待入院的病人排起長隊。數位病區主任向筆者坦言,這些有基礎性疾病的老人出院回家后的護理,往往讓子女們頭疼。所以每逢這個時節,病區的醫生護士都得幫住院老人聯系出院后的去處,賠上很多好話,還要動用各種各樣的關系,介紹老人到合適的機構去康復或休養。過去,社區醫院的病房或家庭病床是較好的出路,今年起社區醫院的床位也趨于飽和。
“老病號”何去何從?
對于各大醫院來說,慢性老年病人長期占用床位,床位越發緊缺了。這直接影響到急重癥病人的救治。一位急診病房的醫生說,按每10天周轉一位病人來計算,一張床位一個月能收治3位病人,但是床位被占,其他病人就沒辦法收進來。
這樣的“壓床”造成了原本就緊缺的優質醫療資源的浪費。
市第一醫院呼吸科的一位主任說,長期住院對老人沒有好處。醫院里病人密集,病毒與細菌自然也多,老人抵抗力差,長期生活在醫院容易交叉感染。另外,在醫院里時常有危重病人離世,這也會對老人產生不良心理影響。
去年寧波人均期望壽命突破80歲,全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07.2萬,已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8.6%。市人口計生委一位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專家說,以后“80后”和“90后”的獨生子女將面臨更為嚴峻的養老問題。
由于老年病人一般合并其他基礎性疾病,有的生活不能自理,護理照顧難度大。一些養老院也不愿接收,因為成本高、風險大。而小型的民辦養老機構一般只能提供簡單的寄養,缺少專業護理服務。
專家認為,最為現實的解決途徑是在社區設置托老所,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照料老人,下班后由家人接回;或由專業康復與護理人員提供上門服務。這樣,老年病號在居家養老中既能得到及時的康復與護理,又有家人的親情呵護,同時減輕了家庭和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