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醫(yī)療中心省級重點專學科武漢市五醫(yī)院腫瘤專科集腫瘤手術、放療、化療和康復于一體的大型腫瘤防治專科。病區(qū)開設床位200張,現(xiàn)有醫(yī)務人員85...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yī)院庫 > 武漢市第五醫(yī)院 > 醫(yī)院動態(tài) > 生物治療:撲滅腫瘤的“星星之火”
生物治療:撲滅腫瘤的“星星之火”
時間:2012-11-05 17:53來源:求醫(yī)網
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法》,向癌癥“宣戰(zhàn)”,至今已40余年。然而,到目前為止,癌癥發(fā)病率沒有顯著下降,治愈率沒有顯著上升。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隨著人口日趨老齡化,全世界癌癥死亡人數(shù)將繼續(xù)上升,到2030年或超過1310萬。
為什么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研究,人類仍然無法實現(xiàn)“攻克癌癥”的夢想?
原來,大部分癌癥都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引起的,對其具體發(fā)病機制,醫(yī)學界知之甚少,人們難以預防癌癥的發(fā)生;而且,PET-CT作為當前最靈敏的檢查設備之一,也只能發(fā)現(xiàn)直徑為4mm的腫瘤,這就使很多直徑僅為微米的腫瘤細胞在儀器檢查中成為“漏網之魚”,導致很多癌癥患者直到癌癥中晚期才得到確診。
這是否意味著面對癌癥的到來,人們只能坐以待斃?不!近日,陳運賢借鑒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提出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理念:利用生物治療中的DC-CIK細胞療法,可以撲滅癌癥的“星星之火”,預防癌癥的發(fā)生!
腫瘤標志物指標異常?或是癌癥先兆!
一旦發(fā)現(xiàn)體檢報告中的“腫瘤標志物指標”出現(xiàn)異常,很多人都會惴惴不安,擔心癌癥已悄悄尾隨著自己。
專家指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腫瘤標志物是一種可以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物質,其類型很多,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腫瘤抗原、細胞角蛋白等。這類物質在正常人體內含量較低,甚至根本不存在;但在機體產生腫瘤時,可異常增多。”
雖然腫瘤標志物指標異常未必一定意味著患有惡性腫瘤,但專家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很多腫瘤標志物指標異常者經過全方位的身體檢查后,仍然無法查出任何健康問題。“這一人群體內其實已經出現(xiàn)了早期癌變,只是目前醫(yī)學檢測設備的靈敏度有限,未能檢測出來。”
武漢王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幾年前,他在體檢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甲胎蛋白水平竟高達200μg/L,遠遠超過了20μg/L的正常值。這可嚇了他一跳,因為甲胎蛋白屬于腫瘤標志物,指標的升高往往預示著肝癌,可他的CT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經過3年多的持續(xù)觀察后,他最終被CT檢查確診為多發(fā)性微小肝癌。
當前,對于腫瘤標志物異常者,大部分醫(yī)生的意見是讓患者定期復查,待確診為腫瘤后再進行治療。但有一些專家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必須等到腫瘤發(fā)展到中晚期才能開始治療,失去了較好的治療時機。盡管醫(yī)生作了最大努力,患者也花費了大量金錢,結果卻往往令人惋惜。既然腫瘤標志物指標異常預示著早期癌變,何不及早對這一人群進行干預治療,把腫瘤消滅于無形之中?
癌癥“滅火器”:DC-CIK細胞療法
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腫瘤,手術和放、化療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腫瘤標志物指標異常所預示的早期癌變往往“無蹤可循”,使用何種手段才能阻斷癌癥的發(fā)展進程?
上文提到的武漢王先生的病例點燃了專家們靈感的火花。當時,按常規(guī),王先生需要進行肝移植,但由于供體困難且其腫瘤十分微小,只能用DC-CIK細胞療法為他治療。
所謂DC-CIK細胞療法,是生物治療中一種較為成熟的療法,主要通過喚醒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來殺滅腫瘤細胞。
具體來說,DC-CIK細胞,是DC細胞和CIK細胞的合稱。其中,DC細胞是樹突狀細胞,它猶如“偵探員”,可以隨血液流動到身體各處,激活免疫系統(tǒng),促使其“辨認”出腫瘤細胞是人體的“敵人”。 CIK細胞則是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它猶如“神射手”,能夠精確地擊垮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細胞。該療法能有效控制腫瘤細胞擴散,減少放、化療的副作用,延長患者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