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底蘊:
1947年11月,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遠見卓識,運籌于胸,宏圖甫展,購置了田家園6號、9號民宅作為醫院用房,面積... [ 詳細 ]
歷史底蘊:
1947年11月,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遠見卓識,運籌于胸,宏圖甫展,購置了田家園6號、9號民宅作為醫院用房,面積約2770平米,占地3畝8分,創建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浙大醫院),立意要把醫院創建成“國內優秀醫院”,一所小小醫院,胸懷大目標。開院之初,設施簡陋..." />
歷史底蘊:
1947年11月,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遠見卓識,運籌于胸,宏圖甫展,購置了田家園6號、9號民宅作為醫院用房,面積... [ 詳細 ]
2015年07月01日停診信息(上午)
口腔修復科:顧新華
心血管內科:嚴卉
2015年07月01日停診信息(下午)
骨科:凌志恒
消化內科:章宏
時間:2013-02-27 10:12來源:求醫網
2013年2月1日上午,在杭州舉行的感染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推進會上,浙江大學校長楊衛、清華大學副校長姜勝耀、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國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共同簽署了《感染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章程》,標志著感染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正式啟動建設。
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吳朝暉主持推進會,多位院士及國家千人計劃學者、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出席會議,共同交流和討論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任務及機制體制創新。
會議宣布了中心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中心主任、副主任名單。優秀分子病毒學家侯云德院士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巴德年院士、李蘭娟院士和楊勝利院士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蘭娟任中心主任,程京院士、袁國勇院士、徐建國院士任副主任。楊衛向學術委員和中心主任頒發了聘書。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表明,60%的腫瘤由感染造成,感染性疾病所導致的患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25%以上,感染性疾病是人類頭號殺手。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是世界各國公眾和科學家們共同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課題,也是我國科技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主題和重要的民生工程。由浙江大學牽頭,協同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國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核心單位共建的感染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將面對國家急需解決的感染性疾病與重大科學技術難題,開展協同攻關。
感染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附屬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介紹說,中心匯聚了感染性疾病診治領域的優勢學術力量;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協同單位是我國感染病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領銜我國感染病研究的重大項目,在重大傳染病防治的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具有國際優秀的感染病診治創新研究設施,基于云技術的信息化平臺為協同創新提供支撐,建成了覆蓋十五個省份的傳染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創建李氏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肝衰竭取得重大突破,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現推廣應用至國內31個省市 300 余家醫院,已治療10萬余例次。
據介紹,該中心擁有院士及國家千人計劃學者、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為骨干的科研團隊,擁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信息網絡與研究條件,將成為一個基礎、臨床、預防、控制、信息等多學科交叉、產學研用結合的國家急需、世界優秀的“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中心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為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將緊密圍繞我國急需解決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有效救治和防控的重大問題,構建協同創新機制體制的新模式,引進、培養造就一批在感染性疾病診治領域具有源頭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高效運轉的機制與體制,努力在感染性疾病診治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性標志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感染性疾病診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