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由清末狀元張謇先生創建于1911年,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教學醫院,蘇中地區的醫療保健中心,1994年被衛生部首批評定為三級甲等... [ 詳細 ]
數碼就醫的新體驗
時間:2012-11-07 15:30來源:求醫網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數字化信息系統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就連去醫院看病也發生了新改變。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信息網絡架構由醫院信息系統(HIS)、電子病歷(EMR)、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醫學影像信息系統(PACS)、移動查房、移動護理等40 多個子系統組成,它們正在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醫護服務。近日,記者走進通大附院,處處感受到數碼就醫的“神奇”。
告別張冠李戴 “一碼”通行
最近一段時間,來通大附院就醫的患者掛號后會發現,在病歷上或者醫保卡上貼有一張一寸見方的條碼標簽,不能小看了這張標簽,它是門診患者輸液核對用的重要憑證,在下次來院掛號和就醫過程中可重復使用。所有辦理住院手續的患者,會領到一個淡綠色的腕帶,它淡雅清爽,還經過了防水處理。醫院要求從入院到出院,這個腕帶必須一直戴在患者手腕上,保證在治療、手術、護理等過程中能夠準確核對患者的身份信息。
急診室護士為病人輸液時,她們手中的 PDA就是一臺小電腦,與患者病歷上的條形碼 “嘀”半秒鐘掃描對接,完成了身份確認,同樣,病區里的護士為患者執行輸液打針等時,用PDA與患者的腕帶核對,杜絕了差錯事故的發生,保證醫療護理的準確與安全。條形碼和腕帶的使用,為醫務人員準確操作加了一道安全保障環節,避免了治療中的張冠李戴,尤其是對嬰幼兒、老年人、意識不清和手術患者的核對可以說是增添了安全保護神。
在醫院的門急診大廳的自助檢驗報告打印機旁,記者看到一位頭發花白的奶奶拿著一個小條碼在機器的亮光處一照,檢驗報告單就從機器里面吐出來了,一旁她的女兒說:“這個自動取報告真是好,方便快捷,就是不識字的老人也會取報告,而且錯不了。”
告別四處求醫 “一單”導診
市區的李阿姨因為咳嗽來看病,在呼吸內科診室,主任醫師馮健為李阿姨仔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根據李阿姨的情況,馮主任在病歷上手寫了病史,他手指輕動,在電腦上點出了李阿姨需要做的檢查項目,打印機上拉出一張導診單。李阿姨一看,說:“通大附院地方大,樓房多,以前我經常走錯路,這個好,不用像以前那樣拿著一疊單子生怕丟失,而且檢查化驗的地點在哪棟樓在哪個樓層,這單子上一看就明白。”
拿著導診單,李阿姨交費檢查輕車熟路,醫生看過檢查單后開好了藥,李阿姨按照取藥單上的提示來到藥房3號窗口,看到大屏幕上面已經顯示著自己的名字。當她遞上取藥單時,醫院工作人員端上來一個小籃子,李阿姨詫異了:“我人還來呢,你們就已經幫我擺好藥了?”藥劑師小陳說:“在你交費完成的同時,藥房電腦就收到了你的藥品信息,你沒到之前,我們就可以給你預先擺藥。”
告別焦心等待 “一線”穿越
數碼就醫在急診搶救中更加突顯其優越性,當一位外傷患者送到醫院后,急診綠色通道可以讓患者優先進行各種檢查,尤其對于危及生命的患者,醫院的信息化系統多次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在醫務人員與死神的戰斗中,分分秒秒都是那么寶貴,醫院PACS系統發揮圖文處理與傳輸的技術優勢。當病人在影像科檢查不久,急診室、病區、手術室等任意一臺電腦都可馬上調閱影像報告和圖像,甚至病人還在急診室,腦外科病區的醫生們已經同步在病區或手術室電腦上研究患者病情,作出明確診斷,及時手術治療。
腎內科患者王先生是一位腎病綜合癥患者,他說自己也是數碼就醫的受惠者,早上6點多鐘在病房抽血化驗,醫生早查房時雖然還沒發報告,但是已經可以在電腦中看到化驗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了患者的焦心等待,縮短了住院時間。
告別信息斷檔 “一庫”留存
小唐住普外科三病區,她三年前曾因子宮肌瘤住在婦科作了手術。這次,她看到,醫生查房有了新革命,推著移動查房車來,護士治療巡視時手持一種類似黑色大手機的“武器”,美其名曰PDA ,聽說,這些都是醫院推出的“移動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使用“移動信息系統”后,醫生查房時一邊和小唐交談了解情況,一邊可以全方位地瀏覽和查閱她的醫療信息數據、檢驗結果、各項曲線圖、甚至是影像文檔,還可以就地采集所需信息進行保存。護士在為她治療操作時,在床邊將觀察和治療護理的結果輸入PDA,護理記錄工作就完成了,杜絕了重復性工作,而且每個醫護之間都可以實時進行信息交流,資源共享。
令患者驚奇的是,門診病人,只要來通大附院就診過,此后無論在哪個診室的醫生工作站,他的任何一次就診記錄、用藥情況、攝片、CT等影像與報告都可以調出來作對比分析。
而住院病人使用的登記號具有單獨性,長期不變,相當于醫院給每位住院患者都建立了一個免費健康檔案庫,以后即使患者不帶病史資料,醫院的電腦都會替他完整地保存著,而且,對多次住院的患者,每次住院資料會自動分類,方便醫生需要時隨時調閱。
告別糊涂消費 “一鍵”可查
費用總是患者關心的問題,醫院將住院患者賬目清單用A4紙打印好每日發到患者床頭,所有產生的費用,包括床位費、診療費,小到幾分錢一粒的藥片都寫得清清楚楚,讓患者和家屬一目了然。因為天天結賬,患者對每一天的治療用藥和費用都清清楚楚。
門診患者在醫生電腦下單檢查或者開藥后,當場便可知自己需要支付的費用,隨時與醫生交流,還可根據需要調整開藥總量等。
在門急診大廳、住院大樓的電子觸摸屏上,患者不需要任何手續,就可以查看門急診專家排班表、專家介紹、也可以查到自己想要關心的檢查、治療和藥品等價格,真正做到了明明白白消費。
據通大附院信息科科長祝建中介紹,通大附院的PACS系統除了CT、攝片、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外,還涵蓋了超聲、內鏡、病理報告及圖像系統,可以全面反映患者的個人健康檔案信息,并且在系統中保存多年。
通大附院院長陸少林說,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入開展,國家對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高度重視。通大附院的信息化建設還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中,今后的信息化建設步伐也將會進一步加大,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準確、安全的就醫條件,數字化建設任重道遠,我們還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