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石龍鄉人民醫院石碣分院成立,次年改稱石碣人民公社衛生院,院址石碣市場大王廟;1962年,院址遷往石碣下一村;1984年9月... [ 詳細 ]
登革熱癥狀及預防措施
時間:2012-11-08 14:38來源:求醫網
登革熱病原:
登革病毒屬披蓋病毒科(Togavirus)黃病毒屬(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個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發型特異抗體。各型間免疫保護不明顯。
登革熱癥狀:
本病感染潛伏期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發病前盡管體內有病毒存在,而前驅癥狀卻不明顯。
根據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分為登革熱(DF)、登革出血熱(DHF)、登革休克綜合征(DSS)三個臨床型。
1、登革熱:表現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發熱(24~36小時內達39~40℃,少數患者表現為雙峰熱),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及疲乏、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出現出血傾向,面、頸、胸部潮紅稱“三紅征”,結膜充血、表淺淋巴結腫大、皮疹、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癥不典型或表現輕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為輕型登革熱。病死率極低。
2、登革出血熱:有典型登革熱表現,2~4病日內四肢、腋窩、粘膜及面部可見散在出血點,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進展中有鼻腔、牙齦、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宮等任何一個以上器官的較大量出血,常見肝腫大,血球容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腦出血的病例也有發現。異常嚴重出血的病例可導致死亡。
3、登革休克綜合征具有DHF表現的少數病人,在發熱過程中或熱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現皮膚濕冷、脈數弱、煩燥或昏迷,血壓下降出現休克或脈壓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壓和脈搏測不出,病情兇險,病死率高。
預防登革熱:
1、到登革熱流行區旅游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藥物;
2、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3、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并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5、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盡量避免用清水養植植物;
7、對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
登革病毒屬披蓋病毒科(Togavirus)黃病毒屬(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個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發型特異抗體。各型間免疫保護不明顯。
登革熱癥狀:
本病感染潛伏期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發病前盡管體內有病毒存在,而前驅癥狀卻不明顯。
根據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分為登革熱(DF)、登革出血熱(DHF)、登革休克綜合征(DSS)三個臨床型。
1、登革熱:表現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發熱(24~36小時內達39~40℃,少數患者表現為雙峰熱),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及疲乏、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出現出血傾向,面、頸、胸部潮紅稱“三紅征”,結膜充血、表淺淋巴結腫大、皮疹、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癥不典型或表現輕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為輕型登革熱。病死率極低。
2、登革出血熱:有典型登革熱表現,2~4病日內四肢、腋窩、粘膜及面部可見散在出血點,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進展中有鼻腔、牙齦、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宮等任何一個以上器官的較大量出血,常見肝腫大,血球容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腦出血的病例也有發現。異常嚴重出血的病例可導致死亡。
3、登革休克綜合征具有DHF表現的少數病人,在發熱過程中或熱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現皮膚濕冷、脈數弱、煩燥或昏迷,血壓下降出現休克或脈壓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壓和脈搏測不出,病情兇險,病死率高。
預防登革熱:
1、到登革熱流行區旅游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藥物;
2、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3、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并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5、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盡量避免用清水養植植物;
7、對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