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第一中醫院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開封市中心。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豫東地區首家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是全... [ 詳細 ]
溫暖人心的太陽
時間:2012-11-08 17:01來源:求醫網
溫暖人心的太陽
(報告文學)
——李中華
病友說:“來這里看病,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我說:“來這里采訪,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因為感動,我寫下了這篇文章,請您一定讀一讀。不是我寫的精彩,而是中醫院的景太美,人太好,事兒太動人……
古城又一道風景
在古城開封的東北隅,座落著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你舉目望去,青磚黛瓦樸素典雅,紅門褐窗宮殿風韻。門楣上高懸著匾額,金字藍底古樸雄渾,敢與故宮大殿上的古匾媲美。那高高挑起的樓角,象雄鷹展翅傲然挺立。大樓頂端,鑲嵌著金色的院徽,寓意深刻意境高遠。似綠葉蒼翠欲滴,似太極剛柔相濟,更似一只美麗的和平鴿,它要搖翅飛上九重藍天,去鳴唱這和諧的人間。
到了晚上,華燈初上,這里更有一番別樣景象。你看那一簇簇變幻莫測的霓虹燈,五顏六色裝點在建筑群上。藍的如水,綠的如葉,黃的如桔,紅的如火,將夜空映襯的分外妖嬈,門柱上紅光遍射,如騰騰的火炬喧鬧熱烈。屋檐上點點彩燈像夜鶯的眼睛靈動閃爍,仿佛在輕輕吟唱小夜曲。整個樓群圍裹在霓虹燈的海洋中,五彩繽紛,光彩照人。啊,這不正是一千年前大宋汴梁“夜半燈火上樊樓”的繁華景象嗎!
走進門診大廳,十二根直徑兩米的柱子映入你的眼簾,它像十二尊鋼筋鐵骨的壯士,擎起了古城開封的中醫大廈。房樑上,雕龍畫風栩栩如生,藥房屋檐上,金瓦交錯富麗堂皇。那大廳內病區間高高架起的十二部電梯,載著醫生,載著護士,載著病友,送著親情,送著善良,送著希望。
走進“百草苑”,滿園的奇花異草姹紫嫣紅賞心悅目。這些花草既可觀賞,又是頗具功效的中藥材。“月季花”活血調經,消腫解毒;“白芍藥”養血柔肝、緩中止痛;“荊芥”解表散風還可透疹;“女貞子”補益肝腎,斂陰生津。它們給人間增添了無限美麗,它們又是呵護人們生命的寶藏。
走進“怡康苑”,你仿佛進入了大宋皇宮的后花園。漢白玉石的小橋橫臥在小溪上,橋下潺潺流水魚兒暢游。你漫步在逶迤的小路上,腳下是七彩石子鋪就的各種圖畫。“怡康苑”的中央,各色玻璃組合出了陰陽八卦圖,她在為你講述 “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燦爛文化。矚目“怡康苑”的四周,小河環繞水清見底,各種形態的噴泉從水中升出,他們隨著音樂的起伏,噴灑出千姿百態的造型。你仔細聽,噴泉水聲嘩嘩、音樂舒緩流暢,水樂交響,奏出了沁人心脾的柔美樂章。
走上頂樓的“逍遙亭”,更讓你如沐春風,心曠神怡。信步走過古式長廊,你穩穩的坐在石凳上,石桌上早已為你擺上品茗的茶具。這時,微風拂面,古琴彈奏,或品茶吟詩,或把酒賦詞,或繪畫江天,真是快哉樂哉。然后,你再拾級登亭,舉目眺望,開封古城盡收眼底:遠處,鐵塔行云龍亭聳立,眼前,車流穿梭人流涌動。到了金秋十月,你還會看到鋪滿全城的燦爛的菊花,讓您一睹“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盛景。
有兩位漂亮的姑娘走進了門診大樓后說:“嘿,中醫院真興!”
有位四歲的小朋友到住院部看爺爺時說:“爺爺,你這兒咋跟賓館一樣咧!”
有位病友豎起大拇指說:“這兒是開封醫院中優秀中的優秀!”
是啊,是啊。
這就是我要說的古城開封的又一道美景。
這就是我要寫的國醫殿堂開封市中醫院。
這里有一群“魔術師”
晚會上的魔術,常讓人看的目瞪口呆,不可思議。只有大呼神奇的份兒了。而中醫院名醫們的“魔法”,一樣讓您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只能驚呼“太神了”!
真是太神了:將要截肢的人保住了腿,現在能跑五千米;患幾十年的怪病不明根由,如今痊愈了。身患癌癥宣判了“死刑”的人,現在活得可舒坦……
神奇的醫術讓我震驚。于是我開始了采訪,于是我知道了許多妙手回春的故事。
請先看看儒醫蔡云海的絕招兒。
初春的一天傍晚,一位80歲的大娘推著坐在輪椅上90歲的老伴,步履蹣跚的走進肺病科病房。她聲音哽咽著說:“大夫,救救俺老伴吧。我不能沒有他呀!”蔡云海心系病友,收下了這個其它醫院都不收的垂危病人。
病人李世英患的是下肢閉塞性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癥,左下肢開始壞死,發出嗆人的氣味。這兩位老人跑了兩家醫院,一家說已經沒法兒治了,回家好吃好喝伺候吧。一家說只有截肢手術,不然老命難保。倆老人如聽晴天霹靂痛不欲生。大娘央求道:“俺就恁中醫院這點指望了,你全當死馬當活馬醫吧。”
沒有金剛鉆兒就不敢攬這瓷器活。蔡大夫何許人也,開封中醫院十大名醫。他著書立說,深通中醫之道,研制的“心寧膠囊”、“灌腸”絕技,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癥。他根據老先生的病況,采取溫陽通脈、活血化瘀的中醫療法,兩個療程下來,老人能下床走路了。一檢查,血流恢復了正常,真是神哪,老人不但保住了命,而且保住了腿。來時骨瘦如柴,走時體重長了二十斤,現在,一頓能吃一大碗燴面。
再看看美女醫生李楠的“魔法”。
高先生患的是胰腺癌,腫瘤已侵蝕到了胰腺周圍的重要血管,手術已無法切除,許多專家斷言,他最多能活三個月。這時的高先生,病情已經惡化,劇烈的疼痛使他生不如死。高先生抱著一線希望走進了腫瘤科病房。李楠與一幫醫術高手采用微創手術,將“伽瑪刀”送入體內,通過一根穿刺針介入,把放射性粒子送入腫瘤內部,達到了消宿腫瘤的奇效。病人又內服消瘤丸、外貼消瘤膏,再吃上幾幅健脾理氣的湯藥,不到一周,疼痛減輕;二十幾天,疼痛消失;術后一個多月,高先生又去復查,奇跡出現了,胰腺頭部的腫瘤明顯縮小,患者高興地差點蹦起來。
這樣的病歷舉不勝舉、數不勝數、說不勝說、贊不勝贊。中醫院百名名醫,個個都有絕活。
一位曾獲奧運獎牌的女士,專程坐飛機從遼寧來到開封,感謝兒科大夫王喜聰。原來,她孩子患上了嚴重的多發性抽動癥、多動癥。她跑遍了北京、上海、沈陽等大城市的醫院都沒治好。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介紹開封中醫院王喜聰教授的報道,便慕名而來。王大夫胸有成竹,他運用平肝潛陽、安神止驚之法,進行了感覺統合訓練,他上了安思定治療儀,又施傳統針灸耳穴壓豆特色療法。兩月時間,孩子竟奇跡般康復了。全家人感激不盡,坐飛機來開封致謝。
60歲的高麗癥狀奇特。她平時渾身僵硬,整日直挺挺的躺在床上不能起身。到許多醫院檢查查不出病因,全家人萬分焦急,求醫來到中醫院。李硯民大夫慧眼洞察,認為是血液不通所至。她采用中醫傳統秘方調理,不日,高麗快快樂樂的出院了。病友們誰有怪病,都來求助硯民大夫,她總會笑著說:中,我再給你琢磨個好方來,嗬,她開處方象搞文學創作,靈感一來會出好文章咧。
聽說我在采訪,人民教師竇怡丹風風火火的找到我,她要向我講述母親來中醫院治病的事兒。她說:“不吐不快啊!”。我是來干啥咧,就是來聽好故事咧,“故事”找上了門兒,求之不得。且聽怡丹老師娓娓道來——
俺的母親70歲了,幾年前患上了腰椎管狹窄病。她走路艱難,不能上下樓。肌肉萎縮,生活不能自理。兩腿發涼,大夏天穿著保暖棉內褲外套一條棉褲。到北京優秀醫院看,大夫說這病沒好法兒。回來又去過幾家醫院,都說這病只有歇著別再動了。俺心里急得慌,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中醫院骨科,丁立功大夫說能治,他為俺媽制定了治療方案,先是吃湯藥,中藥熱敷,各式理療,一個星期下來果然大有起色。他又給俺針灸艾灸拔火罐,一來二去,俺媽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現在,路也能走了,腿也不痛了,保暖褲棉褲全脫了,就穿一條秋褲還嫌熱咧。她越說越激動。各家醫院都說不能治了,中醫院說能治,我還半信半疑。這回可知道了,中醫咋恁神咧!說著話,她掏出來一封感謝信。哽咽著說:俺得好好謝謝大夫,他們不但治好了俺媽的病,還治好了俺的心病。說話間,她那感激的淚水奪眶而出。
這些活生生的事例,我不得不信服。他們讓暗淡的生命,一個個重新閃現出燦爛的光華。
我在深深地思索,是什么力量使他們的醫術錘煉的如此絕妙。思來想去,我終于明白了,是信念!是“惠濟蒼生”的信念!他們承接了國內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他們從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中汲取營養,他們將祖輩留下的醫術再行研磨,發揚光大,他們繼承國粹,創造出了人間生命的奇跡。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中醫院這些懷揣“大醫精誠”的名醫,用中醫的妙術奇藥,將一個個枯萎的生命打造的清新鮮活。用心血和汗水將痛苦化作快樂。用真情呵護著千萬個病友的福祉。用大愛,讓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間更美好。
感天動地的“家園”
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有一個人說你好不足為奇。如果一百個人都說你好,那你就是名副其實的真好了。我來中醫院采訪,病友們爭先恐后發自內心的向我傾吐。贊美這里的好人,夸贊這里的好事兒,千言萬語就是一個“好”。聽得我熱血沸騰,感動不已,淚流滿面——
2012年4月29日,一輛急救車伴著警笛駛入中醫院。重癥室內抬進一名生命垂危的婦女。她高度昏迷不省人世,耳鼻頭幾處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經診斷是被汽車撞得多發性骨折,腦損傷,必須馬上手術。可她身旁一個家屬也沒有,找遍她的全身沒有任何證件和可用的信息。費用誰來付?責任誰來承擔?
院領導指示:不考慮錢,不怕承擔責任,先搶救生命要緊!
醫生為她做了開顱手術,胸腔閉式引流術······她的生命體征才漸漸平穩下來。
為了尋找病人家屬,醫院在報紙、電臺、電視都做了尋人啟示,可沒人應答。
“尋不到家屬不要緊,我們就是您的親人!”重癥室的醫生護士用親情滋潤著病人的心。
為了她,護士們端屎端尿從不嫌臟。
為了她,有人自掏腰包買來衛生紙尿墊。
為了她,護士長助理每天帶來一桶打好的營養糊。
為了她,主治醫師劉艷紅三天沒回家守在病房。
為了她,連永紅父親病重都沒能回家問候一聲。
為了她,護士長劉輝連熬三個晚上,她女兒說:“人家的孩子天天都有媽媽陪,你天天和我都沒見過面!”
無名氏啊,你雖然不幸掙扎在死亡線上,然而你卻享受到了這親如手足的人間大愛!
寫到這里,我感動地流淚了。
然而,我的采訪也始終被包圍在病友感恩的淚水中。
33歲的青年女子王英桃哭著對我說:“我得了腎病、糖尿病、高血壓、活不成了。護士長怕我想不開,天天開導我。俺是農村人,家窮,錢都花光了,連吃早飯的錢都不夠。護士長聽說了,拿出一百元錢給俺買飯吃。我把這事兒說給俺那回家澆地的丈夫。俺丈夫說,咱遇著好人了,以后別叫她護士長,叫姐吧,姐親。”
叫姐吧,姐親!這是病友從心底發出的感恩之聲,這是動人心肺的真情的呼喊!
這位護士長,就是腎病科的薛云麗。
薛云麗是中醫院醫德醫風標兵,她做的呀,凈是些感人淚下的事兒。
有位腎病透析的女病友,因家中經濟條件差,每天靠吃干饃喝白開水充饑。“這種病是急需補蛋白質的呀!”薛云麗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回家煮了一鍋**送給她,女病人手接著**,熱淚盈眶。
一位長期臥床的孤寡老人,性格孤僻拒絕治療,一次她大小便失禁,床單被子衣服上全是糞便,病室內充滿難聞的氣味。屋內的人都捂著鼻子躲到了走廊上。薛云麗義無反顧的走上前,強忍住陣陣惡心,將老人的衣服一件件脫下,將她的身體擦洗干凈。她又拿起老人的衣服去洗。家屬說:“護士長,這么臟,別洗了,我拿錢給老太太再買套新的。”薛云麗笑著說:“不用了,就是在自己家,老人弄臟的衣服也得洗,咱不能臟一件扔一件啊。”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聽了此言放聲大哭。她拉著薛云麗的手說:“孩子,我活了七十多歲,沒見過你這樣的,就是自己的親生孩子兒,也不過如此呀!”
薛云麗不是親閨女,勝似親閨女,這是病友對她的最高褒獎。然而,中醫院的姐妹們,人人心中都揣著一團火,為了病人的康復,都能豁得出去。故事還多著咧,請您靜聽:
有位胃癌患者,常常嘔吐不止,家屬嫌難聞,總躲得遠遠的。護士姚燕沖上去就用盆接,被病人噴了一身。她說沒啥,洗洗就完了。
90歲的老病號,三個星期解不下大便。用藥也難疏通,護士倪海萍生是用手將干硬的大便掏個干凈。
山東病友因撞車骨折住院,當時正值中秋節,病人說該吃月餅了,護士李紅回家拿來一盒月餅送給他。
農村來的病人名叫山花,整天是饃就咸菜,醫生蘇惠娟心中不忍,將隨身帶的三百元錢送給她買飯吃。
這里到處是善良,這里處處是奉獻,這里的人讓你順心、舒心、開心。
人與人最真的情感莫過于“掏心”。把心窩子都掏了出來,咋不叫人感動。這些穿白大褂的人們,用心在唱著“愛的奉獻”歌。這歌聲直沖云霄,飛進了千家萬戶。
敢立潮頭的掌舵人
知道龐國明院長,是因為他有眾多“披金戴銀”的頭銜:國務院津貼享有者、碩士生導師、國內勞動模范、國內“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委、河南省省管專家、開封市人大常委······
我來中醫院采訪,當然要采訪這位掌舵人。龐國明特別忙,他答應給我一個小時,我說中。
一個小時時間很短。
我說:“你把醫院搞得這么好,談談經驗吧。”
龐說:“話不能這么說,是集體的領導,是全體員工共同干的。”
我說:“你是專家型領導,說說你的服務成就何如。”
龐說:“俺這兒有許多名醫,還是寫他們吧。”
我說:“那你就隨意談,說啥都行。”
龐說:“那好,就說說中醫院文化吧。”
于是,這位著作等身的學者型院長侃侃而談,他說:“文化是醫院的靈魂,是推動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他如數家珍的談起了管理文化、醫療文化、感恩文化、服務文化、廉政文化、養生文化、勵志文化、家文化·······
其實,在近一個月的采訪中,我已經體會到了他的治院方略所產生的實際效果。這會兒時間有限他沒能細說。那么就讓我找幾個看到的,聽到的實際事例和他的文化理念對對號吧。
咱找找“家”文化的密碼。
中醫院有個優秀的“家訓”曰:“厚德、濟世、博學、創新”。厚德也:要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以心待人以德感人。濟世:要以精湛的醫術,醫濟蒼生愛澤天下。博學也:要博取知識百科兼納。創新:要開拓進取勇于創造。這八個大字的“家訓”,展現了中醫院家文化的內涵。龐國明把醫院看作大家庭,他對“家”中的員工關懷備至,推出了生日祝福、新婚祝福、免費早午餐等一系列福利措施,讓大家庭中的員工享受到家的溫暖。這大概就是中醫院的家文化吧。
龐國明說:“這只是其中之一,還要營造一個家。病人來這兒看病,要使他們得到親情般的呵護,就象來到家一樣。這才是家文化的全部內容”。
是的,走訪中我看到了,病人在中醫院確實象進了自己的家,這里沒有貴賤之分、權勢之分、遠近之分,他們的眼中只有患者這個“衣食父母”。你聽吧,病房里的稱謂,沒有病號的名字和床號的呼叫,只有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老師大哥。“奶奶、現在給你扎針好嗎?”“大姐,十分鐘后給你做理療?”“阿姨,你感覺塌漬的溫度行嗎?”“爺爺,你灌腸后有什么不適嗎?”醫師成菲查房時說:“老師,盼著您的病早點好,請按時服湯藥。千萬可別累著了。”李紅帥大夫對病人愛說:“別客氣,俺是恁妞咧,有啥事兒只管說。”病人知道這個“家”對人親,有啥事直來直去。90歲的老病友想聽紅歌,護士李艷潔高高興興地給他唱《十送紅軍》。給他跳《北京的金山上》,還給他講故事逗樂呢。那個親切勁兒,叫人心里暖和和的。
再尋尋他的勵志文化的脈絡。
偉人毛澤東說:“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龐國明深諳此道,他懂得培養人才是重中之重。要實現“國內示范中醫院”的宏偉大業,就必須造就一批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隊伍。龐國明率領56名院科級干部,遠赴廣東省中醫院掛職鍛煉。他邀請國內優秀管理專家對干部進行強化培訓。他選派青年苗子到國內優秀醫院學習深造。他推薦優秀干部到清華北大培訓管理。他開辦了護士研究生班,為承接大師真傳,他舉辦了八十三位學術繼承人拜師會。近三年,中醫院培養研究生120名。肺科七個大夫竟然全是研究生學歷。知識是創造偉業的本錢。在龐國明的主持下,醫院獲得科研成果18項,取得專利11項,開發制劑48個品種。編輯出版著作136部,發表論文1200篇。中醫院的英才們,用心血寫就了傳承岐黃大業的新篇章,他們在知識中求索,在醫道上明志,不斷攀登中醫藥文化的高峰。這也許就是龐國明的勵志文化吧。
龐國明說:“以廉生威,威懾私欲。嚴管是愛,放縱是害。”醫護人員心明如鏡,誰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大夫武楠治好了患者的病,人家給他送紅包感恩,他多次拒收,有次挨不過去,他將紅包交到收費處轉入住院費。有的病友在酒店定好大餐,醫護人員沒一人越過這條紅線。病友說“俺都惱了,他們也不來。”據不完全統計,每個科室每年推掉吃請十余次之多。病人請吃是個感激之情,但他們“不以惡小而為之”,牢記著 “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的大醫之德,都在實踐著龐國明廉政文化的內涵。
談了許多文化,從話中我聽到,龐國明非常重視養生文化。他說:“醫院的職責,一是治病救人,二是傳授養生知識,讓老百姓活個高質量。”
在醫院的文化長廊里,你可以讀到《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在“怡康苑”中,你可以品味道家陰陽平衡的精辟論點。
在“養生堂”內,你可以聆聽專家名醫講述長生秘訣。
在查房時,你還會聽到醫生護士諄諄告訴您的養生大法。
哦,我明白了,龐國明宣講養生,是為了造福黎民。他印制了18萬冊《健康長壽知識》臺歷,編撰了《名醫長壽之道》贈與百姓。他深愛著這方土地,他心系著里的人民,他要讓百姓活的有滋有味、活的健健康康、活的快快樂樂。這就是這位“蒼生大醫”的樸素情懷。
龐國明以文化為本,對醫院各個領域的文化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他醫術精湛如庖丁解牛,他日理萬機舉重若輕,他廣交“朋友”親如兄弟,他胸懷大志敢為人先。龐國明啊,這位敢立潮頭敢于擔當的掌舵人,如今又標出了新的航線。他駕駛著中醫院這艘航船,正劈風斬浪,揚帆遠航。
尾 聲
《老子》書中曰:“上善若水”,孔子云“水有五德”。中醫院的國醫們是上善之水:“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百丈山澗而不懼,好像有勇”;“發源必向西,好像有志”。他們如高山流水放懷高歌,又如山澗小溪委婉低吟。這支醫護大軍,又仿佛匯聚成了江海,蕩今滌古激濁揚清,“直掛云帆濟滄海”!
優秀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寫道:“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中醫院的千余名白衣天使啊,你們為開封的發展建設立下了不朽功勛,你們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你們用一腔熱忱傾灑對故鄉的深情,你們捧出真心,獻上對父老鄉親的深愛。你們心中裝著百姓,百姓心中裝著你們。你們在開封580萬人民的心里,高高樹立起了大愛無疆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