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縣人民醫院位于湘陰縣境東部,湘江之濱,交通水路發達,長湘公路直達省會長沙,湘江大橋將湘陰東西鄉連為一體。湘陰縣人民醫院擔負全縣70萬人... [ 詳細 ]
“三心”熠熠耀洞庭
時間:2012-11-09 11:36來源:求醫網
總有些人,腳步未曾停歇;總有些人,把事業當做一生的追求。在湘陰縣人民醫院,就有這樣一些人醫院的管理者和醫務工作者,為了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孜孜以求,創造了一個個奇跡,讓南洞庭湖畔這所有著70余年歷史的綜合性醫院,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6年,該院被衛生部授予“二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同時成立“紅十字醫院”,其婦產科榮膺國家級“巾幗文明示范崗”;2010 年,該院成為岳陽市首批“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重點聯系醫院之一;2011年,醫院整體搬遷項目啟動,計劃投資2.5億元……
“醫德是醫學的靈魂和源頭,我們要永遠把它作為神圣的東西予以敬仰和守望。以仁愛之心關愛患者,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這是該院院長楊超人經常說的話,也是該院多年來的辦院理念。正是有了這“三心”,湘陰縣人民醫院方成南洞庭湖畔縣級醫院中一顆熠熠奪目的明珠。
以敬畏之心善待生命
抗戰爆發之際,湘陰縣衛生院浴火而生。1956年9月,它被擴建為縣人民醫院。作為全縣醫療行業中的領跑者,縣人民醫院的發展**著全縣衛生事業的發展。
醫院的迅速發展,離不開縣委、縣政府對農村衛生事業的高度重視與支持。近幾年來,該縣不斷加大對醫院的硬件投入力度。2005年,投資2000多萬元,高12層、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博愛樓投入使用,設病床400張,成為湘北地區環境幽雅舒適的縣級醫院之一。
優秀的就醫環境配備優秀的醫療設備和開展新的項目,才能產生“1+1>2”的效果。近年來,醫院不斷加大醫療設備的投入、拓展醫療項目。先后添置了多排CT、數字化攝片系統、數字化成像系統、進口彩超、全自動生化儀等設備,為各種常見病的診治提供了更準確、更可靠的科學手段;而泌尿外科則在原來腔鏡的基礎上又開展了經皮腎鏡取石術;兒科成立新生兒ICU病房并已投入使用,且即將開展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等項目。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醫院一直在思考:怎樣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和優勢,更好地為一方百姓打造一片溫馨和諧的“生命綠洲”。對緊臨縣城的石塘鄉衛生院在醫療技術方面進行了幫扶指導。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協助石塘鄉衛生院建立并完善好其婦產科、外科特色科室的建設,逐步提高石塘鄉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特別是當地常見多發病的診治水平,力爭做到小病在當地解決,方便群眾就醫。
湘陰依洞庭,近長沙,有著得天獨厚的省會輻射優勢。醫院加強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大醫院的聯系,經常邀請其德高望重的專家來本院講課、指導;瞄準學科技術,瞄準學精尖,以此帶動全院學科建設向前發展,使醫院的醫療技術有了一個新的飛躍。這幾年,醫院聘請中南大學護理部教授為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了禮儀知識講座和現場培訓;每周五湘雅醫院兒科教授來院參與兒科查房、坐診;放射科教授每周一次來醫院對疑難CT、X片進行分析和指導;同時在全院開展醫、護聯合崗位大練兵、崗位比武活動和“優質服務月”活動。
湘陰縣人民醫院成了該縣75萬百姓最值得信賴的醫院。
以仁愛之心關愛患者
醫者仁心。在醫院榮譽陳列室,大大小小的致謝錦旗有上千面。
細節,往往決定成敗
在醫院門診,他們設立服務中心,隨時接受患者的咨詢,配置飲水機、輪椅等便民服務設施;在規范兒科門診的管理上,醫院成立兒科保健中心,負責兒科門診、門診患兒的輸液、微量元素測定和咨詢。
在病區,他們設立便民袋,為病人提供針線、一次性茶杯、筆和紙。在病房,他們將表格式長期醫囑單改成粘貼式醫囑單,保證了醫囑的正確執行。
對每一位出院的病人,醫院都會電話隨訪,進行病人滿意度調查。一個燦爛的笑臉、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關愛的眼神……讓多少患者至今還銘記在心。
優質的護理服務,是該院潛心打造的品牌。為讓患者滿意,醫院試行病人選醫護制度,由患者自主選擇醫生、護士;每月開展患者滿意度調查,從醫務人員的言行舉止、個人操守、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等方面進行道德評價,將醫務人員置于患者監督之下,增強了醫患之間的信任和理解。
現代醫學不僅是生物醫學的治療,而應逐漸發展為對社會心理的關懷。2010年3月,從事護理工作16年的張紅英護士長收治一名女患者,名叫劉元祥。當時,患者半邊肢體無知覺、言語含糊、全身惡臭,且無人照顧。病人的情緒非常低落,拒絕進食,自己還將大便摳出甩在地上;同病房的人紛紛要求轉了病房。張紅英默默拿起毛巾,用溫水替她擦澡、換衣服、換被子,端來熱騰騰的飯菜喂給她吃。病人很是感激:“我是一個沒人要的人了,但你沒嫌棄,謝謝你,謝謝大家!”
有人說,用自己的左手溫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種自憐,而用自己的雙手去溫暖別人的雙手卻是一種奉獻。
這是發生在湘陰人民醫院內科病房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宋先生在廣州打工期間因突發腦出血,在廣州某醫院搶救一周后,于2010年6月5日轉送至該院內一科(神經內科),他當時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經過幾個小時的奮力搶救,病人的情況稍稍穩定下來了,可病房內已找不到家屬的身影。面對這種狀況,醫院領導指示要全力挽救他的生命。沒有了親情,就更應讓他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護理部主任、醫務科長經常到病房噓寒問暖,每天科主任和主管醫生一起給患者查房,根據病情變化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護士長則帶領全科護理人員毫無怨言地護理他。由于親人的遺棄,病人還是時而抑郁、時而躁動,有時甚至根本就不配合治療、護理。無數個清晨,護士們推開病房門,是滿床的大便、滿屋的惡臭,她們默默打來熱水,一遍遍地擦洗。每隔2小時,給他做一次翻身、按摩,每天做一次肢體功能康復鍛煉,防止肌肉萎縮。經過30多個日夜的精心護理,宋先生終于起死回生康復出院了,他滿懷感激地說:“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天使們忙碌的身影,成了病房最亮麗的風景。而高尚的醫德、優質的服務,是醫院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石。
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左傳》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湘陰縣人民醫院“博愛樓”前有一巨石,上面鐫刻著“精誠仁和”四個大字這是該院的院訓。院長楊超人認為,作為醫務工作者,醫德必須擺在**;而要修德,必須有一顆回報社會的感恩之心。
該院有一個“醫德”庫。所有職工都有一份自己的醫德檔案,記載其基本情況、上級表彰及本院表彰情況、政治學習、批評處罰、年度考核等方面內容。
德行引導,名醫輩出。骨科主任醫師易曉文,多年來一直從事外科及骨科信任癥狀臨床工作,成長為岳陽市醫療衛生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會員,曾獲岳陽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女子永遠頂著“半邊天”。護理部成為了該院的一面紅旗。2011年護理部組隊參加了岳陽市城鄉護士崗位技能競賽活動。在崗位技能比賽中(城市組22個隊、85名選手),該院選手奮力拼搏,榮獲了團體二等獎;李紅在無菌技術操作中榮獲個人單項第三名;任旺在心肺復蘇中榮獲個人單項第三名;楊雙全、劉梅麗獲優秀選手稱號。同年,李艷紅、殷夢球榮獲全市“優秀護士”;內科護士長徐建華榮獲全市“優秀護理管理干部”;李紅榮獲全市職工“技術標兵”。
醫術與醫德相得益彰,彰顯出獨特的公共魅力。湘陰縣人民醫院非常重視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職責,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積極參加公益事業。在抗洪、抗冰前線,在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疫情出現時,總能看到該院組織的緊急救援醫療隊在為傷病員奔波療傷,沖鋒在前。
到湘陰縣人民醫院看病的患者70%來自農村。院長楊超人常說:“患者來看病很不容易,別讓病人因看病難、看病貴而被擋在醫院大門之外!要為患者省錢、省力、省心。”醫院經常開展“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三好一滿意”活動,讓“關愛病人, 以病人為中心”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更多的是落實到每一個醫療服務環節中。認真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成立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制定醫院抗菌藥物目錄,嚴格落實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并對住院病人發放藥物使用情況統計表。每個月對抗菌藥物處方、醫囑實施專項點評,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前 10位的醫生向全院公示,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前10位的醫師在全院通報批評;點評結果作為績效考評的依據。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對多個單病種建立統一診療程序,進行規范合理的治療,力求每個醫生心里都有了一個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檢查、診斷、治療、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健康教育、出院計劃等手段為縱軸的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臨床路徑表。病人每天的每一個治療步驟必須按表指定的路徑走,醫務部每月對所有病例對照路徑表的每一個步驟進行檢查、考核,并與醫療質量管理分掛鉤,與獎勵掛鉤。這張表促使醫務人員全力提高服務技能,合理檢查、合理用藥,減少因各環節銜接不通等原因所引起的治療滯留時間,降低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費用。
杏林璀璨傳佳話,“三心”耀亮洞庭波。站在“十二五”開局的起點上,湘陰縣人民醫院擇址縣城新世紀大道北側,開疆拓土。兩年后,一座全新的三級甲等醫院將展現在全縣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