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上饒市腫瘤醫院)是一所以診治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為顯著特色的三甲醫院,也是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第二附屬醫院。
... [ 詳細 ]
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上饒市腫瘤醫院)是一所以診治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為顯著特色的三甲醫院,也是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第二附屬醫院。
以信江為界,醫院分為南院(總院)、北院(門診部兩部分,占地面積共26240平方米:
1、南院(總院):位于上饒市建南路1號,具體位置為..." />
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上饒市腫瘤醫院)是一所以診治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為顯著特色的三甲醫院,也是江西醫學院上饒分院第二附屬醫院。
...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10 08:11來源:求醫網
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2012版)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加強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精神的要求,落實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衛辦發〔2012〕38號),規范指導國內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適應衛生監督事業發展需要,現就加強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衛生監督事業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及其權益、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秩序和社會穩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我國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的開展,社會利益格局和人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衛生監督信息化為創新完善社會管理、推進衛生監督體系建設、提升社會管理效能和服務質量提供了新的途徑。尤其是2009年醫改工作全面啟動以來,衛生監督信息化對于推進醫改任務順利實施、及時掌握醫改工作動態、輔助科學決策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總體框架、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框架。通過“十二五”期間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構建“兩級平臺為核心,覆蓋四個層級的服務應用”的衛生監督信息體系架構,即以國家級和省級衛生監督信息平臺建設為核心,覆蓋國家、省、地市、縣級的衛生監督服務應用。到2015年,建立國內衛生監督信息系統,為管理相對人和社會公眾提供高效、安全、可及的現代公共衛生服務,為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和人員提供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新模式,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二)基本原則。
1.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結合“十二五”時期衛生信息化建設總體思路,規劃國內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工作,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網絡、設備和人員,強化頂層設計。按照衛生監督服務和信息化發展目標,逐步開發、完善、推廣衛生監督信息系統。
2.統一標準,逐級負責。完善推行衛生監督信息標準和服務規范。衛生部負責國家級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指導國內衛生監督信息化工作,開發普遍適用的應用軟件。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機構依據統一規劃,遵循相關標準規范,組織實施。
3.需求主導,突出重點。緊密結合衛生監督法定職責,以衛生監督服務需求為主導,以應用和服務為重點,突出核心服務系統的建設推廣,推動信息技術與衛生監督工作結合,滿足衛生監督發展需要。
4.互聯互通,促進共享。結合當前衛生監督信息化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建立縱向至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橫向至疾控、醫療等相關機構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機制。
5.深化應用,確保安全。逐步加強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既保持信息化的前瞻性,適度**,又立足信息化的現狀,解決問題。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確保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安全、可靠、高效。
6.試點先行,穩步推進。選擇條件比較成熟的單位先行試點示范,加大對試點工作的支持指導力度。通過試點示范,探索科學的技術路線,積累經驗,推廣應用,指導國內,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指導作用。
(三)工作目標。及時、全面反映國內衛生監督情況,規范衛生監督服務和執法行為,提高監督工作效率,實現由傳統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轉變。通過建立衛生監督信息資源中心,及時發布衛生監督信息,輔助分析決策,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三、重點任務
(一)重點建設國家級、省級衛生監督信息平臺。
國家級和省級建立完善安全、穩定的衛生監督信息平臺,滿足各類應用系統對設備功能和性能的要求。以國家級衛生監督信息平臺為依托,運行衛生監督信息報告系統和國家級各項服務應用系統,探索云計算技術在衛生監督信息化領域的應用,為部分地區提供軟硬件平臺托管服務。
地市級和縣區級建立和完善本級網絡硬件使用環境,有條件的地(市)可建立互聯互通的市級衛生監督信息網絡平臺。
各級衛生監督信息平臺建設參照《衛生監督機構裝備標準(2011版)》,也可適當提高建設標準。
(二)建立完善衛生監督信息標準體系。
按照衛生監督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衛生部統籌規劃,研究衛生監督信息化標準體系。制(修)訂衛生監督信息化相關標準并向國內推廣應用。加強衛生監督信息標準的宣貫工作,建立標準咨詢服務機制和實施監督機制。
開發統一使用服務應用系統的省份,制訂相應的衛生監督信息地方標準,并在全省范圍推廣應用。
(三)完善衛生監督服務應用系統。
國家組織推廣衛生監督信息報告系統,完善重點調查相關功能。統一開發衛生監督監測與評價系統、衛生監督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完善衛生監督培訓信息系統。試點應用衛生行政許可管理系統(基礎版)以及衛生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系統(基礎版),應用手持執法終端和便攜式打印機,規范衛生監督執法行為,提高工作效率。組織開發、試點應用衛生監督績效考核系統(基礎版),收集衛生監督工作相關績效考核指標信息。探索物聯網技術在衛生監督非現場監測領域的應用。
各省(區、市)要積極推廣國家統一開發的衛生監督信息報告系統、衛生監督監測與評價信息系統、衛生監督培訓信息系統;應用衛生監督信息國家標準,開發本省(區、市)范圍統一使用的衛生監督服務應用系統和衛生監督績效考核系統,也可應用國家組織開發的衛生監督服務應用系統(基礎版)和衛生監督績效考核系統(基礎版),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改造。有條件的省份可以開發在全省(區、市)范圍統一使用的其他服務應用軟件,包括衛生監督省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投訴舉報處理信息系統、突發事件處置信息系統等。地(市)和縣(區)要推廣、應用國家或省級統一使用的衛生監督服務應用軟件。
各地根據需要自行開發衛生監督網站平臺和辦公自動化(OA)系統。
(四)建設衛生監督信息資源中心。
堅持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大力推進國家級衛生監督數據資源中心建設,實現與國家級衛生綜合管理平臺的對接。圍繞衛生監督法定職能開展服務分析,統一規劃信息資源,建立元數據庫、資源目錄和標準數據庫。國家建立衛生監督管理相對人基礎數據庫,實現管理相對人信息等基礎信息的綜合管理。開展對衛生監督信息的深入挖掘,建立完善衛生監督評價指標體系,強化對衛生監督信息的分析利用,為管理決策、公共服務提供依據。
各省(區、市)要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省級衛生監督信息資源中心,為各級衛生監督機構提供共享信息。省以下衛生監督機構已自建服務系統并成熟使用的省份,要建立省級衛生監督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全省(區、市)衛生監督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地(市)和縣(區)衛生監督機構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中心,加強對衛生監督信息的分析利用。
(五)加強衛生監督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依據國家等級保護要求,國家和省級要實施積極防御與綜合防范安全策略,加強安全技術體系、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運行維護體系建設,構建集“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安全風險監測能力、應急響應與恢復能力”為一體的綜合防護體系。
(六)建設衛生監督信息化人才隊伍。建立衛生監督信息化人才發展和培養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聯合培養和人才引進制度,提高認識,普及信息化知識,加強對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培訓。突出對復合型、創新型衛生監督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研究探索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鼓勵衛生監督信息化人員參加在職學習和職業培訓。繼續加大對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重點建設國家級衛生監督信息化隊伍、衛生監督信息化專家隊伍和國家級運行維護隊伍。加快建設省、地市、縣三級系統管理員和信息報告管理員隊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完善機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領導,確保由主管領導負責的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工作組切實發揮作用,負責轄區內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實施。國家和省級衛生監督機構應當設立專門的信息化管理部門;地市和縣區級衛生監督機構應當設立信息化管理部門或配備專職信息管理人員。
(二)科學規劃,注重統籌。國家要統籌考慮,組織研究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信息標準、功能規范。各地要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制訂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衛生監督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確定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方向。
(三)保障投入,完善制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主動爭取當地政府對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將其納入本地區衛生信息化重點規劃項目。各地要完善衛生監督信息管理制度,規范和加強軟硬件資產管理,加強綜合利用,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建衛生監督信息化事業。
(四)加強培訓,宣傳普及。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建立多層次、分類別、多形式的信息化人力資源培訓制度,應用衛生監督培訓信息系統,培養一批既熟悉衛生監督服務,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利用網站平臺宣傳衛生監督信息化工作,為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五)評估績效,綜合激勵。依據國內衛生監督信息化工作實際情況,遴選考核指標,建立科學的信息化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綜合激勵機制,加強對各地衛生監督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尤其是對信息化工作實績的考核,激發衛生監督信息化隊伍整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