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肺病的主要病因
時間:2015-02-06來源:求醫網
吸入無機粉塵(15%):
二氧化硅,石棉,滑石,銻,鈹,煤,鋁,錫,鐵。
吸入有機粉塵(15%):
霉草塵,蔗塵,蘑菇肺,飼鴿者病,棉塵,合成纖維,電木放射線損傷。
微生物感染(10%):
病毒,細菌,真菌,卡氏肺孢子蟲病,寄生蟲。
藥物因素(10%):
細胞毒化療藥物,白消胺,環磷酰胺。
疾病因素(15%):
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腫等。
吸入氣體(15%):
氧,二氧化硫,氯,氧化氮,煙塵,脂類,汞蒸氣
病因未明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又名隱源性致纖維化肺泡炎,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急性間質性肺炎;脫屑性間質性肺炎;膠原血管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性肌炎-皮肌炎,舍格倫綜合征;結節病;組織細胞增多癥;肺出血-腎炎綜合征;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Wegener肉芽腫;慢性嗜酸粒細胞肺炎;肺泡蛋白沉積癥;遺傳性肺纖維化;結節性硬化癥,神經纖維瘤;肺血管床間質性肺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彌漫性淀粉樣變性;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并機化性肺炎。
已知病因類約占全部ILD的35%,其中以職業性接觸為致病病因者為常見,其中無機類粉塵為病因者最多,由有機類粉塵致病者日益增多,有機類粉塵所致也稱過敏性肺泡炎,常因既往曾有過敏史,當再次吸入異體蛋白或多糖而發病,原因未明者ILD占所有病例的2/3,其中以特發性肺纖維化,結節病和膠原血管疾病肺部表現最為常見,組織細胞增多癥X,肺-腎綜合征和肺血管炎,特發性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等其次。
發病機制
ILD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不同病因的ILD改變都從肺泡炎開始,在發展和修復過程中導致肺纖維化的傾向有其共同之處,活化的巨噬細胞具 有調整淋巴細胞的功能和分泌炎性介質如補體成分,前列腺素,膠原酶,彈性硬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纖維蛋白溶酶活化劑,β葡萄糖醛酸酶,血管生成因子,成纖 維細胞生長因子和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作用,活化T淋巴細胞能分泌淋巴激活素,如巨噬細胞移行遏制因子,白細胞遏制因子,單核細胞趨化因子和巨噬細胞活化 因子等,B淋巴細胞能分泌IgG,IgA和IgM等,中性粒細胞能分泌膠原酶,彈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組織蛋白酶G),酸性蛋白酶(組織蛋白酶D),β 葡萄糖醛酸酶和活化各種體液的炎性路徑等。
1.病理分類
(1)按病理變化分類:
①非炎癥性非腫瘤性疾病:如結節病,外源性過敏性肉芽腫性肺泡炎。
②肉芽腫性間質性肺疾病:如慢性間質性肺水腫,肺泡蛋白沉著癥,原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尿毒癥等。
③肺特異性炎癥:如普通型間質性肺炎,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并機化性肺炎(BOOP),外源性刺激性煙霧,液體以及其他毒性刺激性慢性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特發性肺纖維化及肺血管炎等。
④無機粉塵吸入性職業病。
⑤增生及腫瘤性病變:如原發性細支氣管肺泡癌誘發肺間質病變,彌漫性霍奇金淋巴瘤。
⑥肺間質纖維化及蜂窩肺(末期肺)。
(2)按肺泡結構中聚集的細胞類型分類:
①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型:簡稱中性粒細胞型肺泡炎,巨噬細胞仍占多數,但中性粒細胞增多,并長期在肺泡結構中聚集,為本型最典型的特 征,屬于這一型的病變有:特發性肺纖維化(隱源性致纖維化肺泡炎),家族性肺纖維化,慢性間質性肺纖維化伴發于膠原血管性疾病,組織細胞增生癥X和石棉肺等。
②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型:簡稱淋巴細胞型肺泡炎,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均增加,但淋巴細胞的增加相對地比巨噬細胞多,中性粒細胞不增加,結節病,過敏性肺炎和鈹中毒等,均屬于這一型。
肺實質細胞受某種致病因素的直接作用,或通過炎癥和免疫細胞系統的間接作用而發生急性肺泡炎,在肺泡炎階段,如去除病因或接受治療,其病變可以逆 轉;當急性肺泡炎轉為慢性,中性粒細胞分泌膠原酶和彈性蛋白酶,破壞Ⅰ型膠原和肺泡壁,影響病變的可逆性,如病變進一步發展,間質內膠原纖維排列紊亂,鏡 檢可見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肺泡隔破壞,形成囊性纖維化,破壞的肺泡壁不可復原;病變再進一步發展為肺泡結構完全損害,形成廣泛的囊性纖維化。
2.間質性肺病的分期:
Ⅰ期:肺實質細胞受損,發生急性肺泡炎,炎性和免疫效應細胞呈增生,募集和活化現象。
在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證實有免疫復合體,能刺激巨噬細胞分泌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使中性粒細胞聚集于肺泡結構中,活化的巨噬細胞 和中性粒細胞能分泌膠原酶,支氣管肺泡灌洗隨訪復查8~24個月,膠原酶活性仍持續存在,活化的膠原酶可破壞肺泡結構的間質膠原(在急性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 中性粒細胞在肺泡結構中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故不會引起間質結締組織進行性和長期性損害,)將特發性纖維化及結節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的巨噬細胞,分 別在無RPMI-1640培養基中培養,產生纖維結合蛋白的速度,比正常的巨噬細胞分別快20倍和10倍,纖維結合蛋白對肺臟的成纖維細胞具有趨化作用, 在形成間質纖維化起重要作用,結節病T淋巴細胞能分泌淋巴激化素,引起肉芽腫形成,在Ⅰ期階段,肺實質的損害不明顯,若激發因素被消除,病變可以恢復。
Ⅱ期:肺泡炎演變為慢性,肺泡的非細胞性和細胞性成分進行性地遭受損害,引起肺實質細胞的數目,類型,位置和(或)分化性質發生變化,Ⅰ型上皮細胞 受損害,Ⅱ型上皮細胞增生修補,從Ⅰ期演變到Ⅱ期,或快或慢,長者可達數年,受各種因素如接觸期限,肺臟防御機制效能,損害范圍大小,基底膜的完整性和個 體的易感性等影響,肺泡結構的破壞逐漸嚴重而變成不可逆轉。
Ⅲ期:其特征為間質膠原紊亂,鏡檢可見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纖維組織增生并非單純地由于成纖維細胞活化,而是各種復合因素如膠原合成和各種類型細胞異常所造成,膠原組織斷裂,肺泡隔破壞,形成囊性變化,到了Ⅲ期,肺泡結構大部損害和顯著紊亂,復員已不可能。
Ⅳ期:為本病的晚期,肺泡結構完全損害,代之以彌漫性無功能的囊性變化,不能辨認各種類型間質性纖維化的基本結構和特征。
以上各期的界限很難截然劃分,且互相可以重疊。
查看更多關于間質性肺病的主要病因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