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對社會的危害有哪些
時間:2016-10-31來源:求醫網
在國內,精神衛生疾病的威脅日益加劇。國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早在2009年公布的數據就顯示,國內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億人。最新的數據顯示,國內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510萬例,而在2014年底,這一數字為429.7萬,增長近兩成。
2016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當天,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亞太地區精神衛生綜合評價指數》這一重要研究成果,報告稱在國內約 92% 的精神疾病患者從未接受過治療。這一結論使得對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注和治療不僅是一個公共衛生的挑戰,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對于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等精神疾病患者來說,通過合理治療消除癥狀只是一個方面,最終的目標是回歸社會,恢復或試圖幫助患者獲得其他認為合理的生活質量和獨立的功能水平,讓患者在疾病限制下仍能夠過上滿意、充滿希望和回報社會的生活。
傳統醫療關注的是消除精神癥狀,常用療法是藥物治療。目前接受治療的患者基本上都是通過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但是現實情況是病人對疾病無自知力,不承認有病,不接受治療護理,拒絕注射針劑,拒絕口服任何抗精神病藥物,無形中增加了治療難度。
精神分裂癥復發率、致殘率都較高,疾病負擔較重,病程常常表現慢性遷延。治療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積極調整藥物,達到痊愈,而非緩解。第二步足量藥物的足療程鞏固治療,缺一不可。有許多醫學專家提出,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的維持治療和護理。對于難治性、有嚴重自殺企圖或暴力攻擊行為的患者,需要考慮手術方式。
通過分析疾病病理表現,醫學專家們認為精神疾病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大腦的神經核團出現了失衡,例如多巴胺(DA),5-羥色胺(5-HT)的異常與精神分裂癥關系最大。那么通過現代醫學技術調控大腦的神經核團,使大腦神經核團趨向平衡和正常,就可以達到真正治療精神疾病的目標。
但是,大腦神經核團的異常通過CT或MR檢查無法判斷,目前國內只有DTI設備能夠揭示出患者腦內神經纖維的細微反常變化,尋找并發現腦內神經核團的異常情況和病理學表現,為手術治療打下基礎。
但是由于DTI屬于高端醫療設備,同時由于精神疾病的復雜性,手術需要功能神經科、神經外科、麻醉科、精神科和醫學倫理專家的緊密配合,運用各學科的專業優勢共同開展工作,多學科醫療專家聯合會診降低手術風險,確保手術精確度在0.01毫米范圍以內。因此目前國內僅上海市東方醫院等少數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具備此資質。通過手術,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和敏感性,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結果。
【本文由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供稿】
查看更多關于精神分裂癥對社會的危害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