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如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時間:2015-02-10來源:求醫網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組常見的癥候群,指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的上腹部不適,如食后脘腹脹滿、噯氣、厭食、惡心、嘔吐、燒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經過胃鏡、鋇餐胃腸造影、b超肝、膽、胰和各項化驗檢查均無異常器質性病變,且定期隨診一個時期仍無異常發現,方可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中醫的痞滿、納呆、反酸等證。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脾胃虛弱、外感時邪或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或藥物治療失當所致。故中醫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可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論治。
以脾胃虛弱為主者,采用健脾益氣,理氣降逆法,方選六君子湯加味(黨參12克,白術9克,茯苓9克,甘草5克,陳皮9克,半夏9克,生姜6克,大棗6克,紫蘇梗9克,旋復花6克,焦三仙20克)。若肝郁氣滯為主者,以疏肝解郁,理氣降逆法,方選四逆散加味(甘草10克,白芍10克,枳實10克,柴胡10克,元胡6克,郁金10克,麥芽10克,雞內金6克)。若外感時邪,以寒邪為主者,可用解表散邪,和中消食法,方選香蘇散加味(制香附12克、紫蘇梗12克、陳皮6克,甘草5克,連翹9克,白術12克,厚樸9克,神曲12克,麥芽12克)。以寒濕為主者,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15克,紫蘇葉、白芷、大腹皮、茯苓各6克,白術、半夏曲、陳皮、厚樸、桔梗各10克,甘草10克,焦三仙20克)。若以飲食不節(飲食積滯)為主者,可用消食導滯,和胃降逆的保和丸(山楂18克,神曲15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陳皮10克,連翹10克,枳實6克,白術10克,萊菔子10克)。
中醫認為本病是在脾胃虛弱或脾胃失健的基礎上,又有邪犯脾胃,遂發生一系列癥候。在臨床見到的癥候,往往不是單獨出現,而是虛實參雜,幾種證型混合出現。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遵循個體化原則,靈活變通,或以中醫為主,輔以西藥;或中西療法并舉;或幾種中醫證型的治法和方藥加減變化。另外,除采用適當藥物治療之外,還要保持精神狀態的平衡,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少食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土豆、紅薯和酸性食物。少食多餐,忌煙戒酒。通過中醫、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和綜合調整,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查看更多關于中醫是如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的相關常識>>
-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方法 |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 |
- 功能性消化不良飲食 |
- 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 |
- 功能性消化不良醫院
-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指南 |
- 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 |
- 功能性消化不良檢查 |
- 視頻 |
- 功能性消化不良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