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院創建于1958年,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急救、預防、康復... [ 詳細 ]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院創建于1958年,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急救、預防、康復...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9 16:15來源:求醫網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習,嘔吐等為表現,但經過檢查并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的一組綜合征。醫學上將這類患者從廣義上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而且已成為影響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FD沒有明確的病因,目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知過度、胃腸激素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 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
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激素分泌異常被認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學基礎,
1、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包括空腹時胃運動障礙、餐后胃內食物分布異常,胃內食物過多、過快地進入遠端胃,胃竇-幽門-十二指腸協調運動異常以及胃排空延遲等。胃排空延遲表現為固體、液體或固液混合餐的排空延遲, 可引起餐后腹脹、 惡心、 嘔吐等癥狀。核素檢測研究表明30%~80%的FD患者有胃排空延緩。
2、內臟感覺異常:內臟感覺過敏表現為一個或多個部位對機械或化學刺激的敏感性增高。除機械感覺異常外, FD 患者還可存在十二指腸對酸、脂質等化學物質敏感, 出現惡心癥狀。目前內臟感覺過敏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
3、激素紊亂:胃腸激素是產生于胃腸道內分泌細胞與神經細胞的一種小分子肽類活性物質, 有些還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又稱腦腸肽, 其分泌失調是 FD的發病機理之一。
精神因素和應急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被認為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密切關系。
4、精神心理因素:FD患者較健康人更易具有焦慮、壓抑和疑病等心理障礙。
5、幽門螺旋桿菌(H.Pylor i)的感染:HP 與 FD的關系一直頗有爭議, 流行病學尚未證實HP 感染與 FD發病的密切關系。但鑒于根除 HP 后確有部分患者近期癥狀改善, 更重要的是可能獲得臨床癥狀的長期緩解, 目前大部分學者肯定 HP 感染在 FD發病中的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和分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表現并無特異性,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常以某一個或某一組癥狀為主,在病程中癥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病程經年累月,可持續性或反復發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因素。需要重視的是,首先要排除器質性病變才能建立功能性疾病的診斷。
在臨床上,我們按照**的羅馬 Ⅲ 診斷標準,FD的診斷標準**包括以下的一項或多項: ①餐后飽脹不適; ②早飽; ③上腹痛; ④上腹燒灼感 ,并且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能夠解釋上述癥狀。要求在診斷前癥狀至少存在 6個月 ,且最近 3個月內癥狀活動。
而且,又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 (PDS)和上腹痛綜合征 (EPS)兩大類。顧名思義,餐后不是綜合征以餐后上腹部飽脹不適為主要癥狀,上腹痛綜合征以上腹痛為主要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
主要是對癥治療,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相結合。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個人生活經歷中會誘發癥狀的食物,并根據患者不同特點進行心理治療,必要時可予以適量鎮靜藥。
其次是對癥予藥物治療,遏制胃酸分泌藥一般用于以上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患者,促胃腸動力藥一般適用于于上腹脹、早飽、噯氣為主要癥狀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FD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能性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