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對癲癇病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時間:2017-03-15來源:求醫網
中西醫對癲癇病的認識有什么不同?癲癇病是很多朋友都很熟悉的一種疾病,我們在臨床上看來,我們可以看看中醫恨醫生醫生怎么能看待這個疾病,我們通過對這個疾病的了解,可以讓更多的患者徹底了解這個疾病,那么,中西醫對癲癇病的認識有什么不同?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癲癇病俗稱“羊羔風”,羊角風,羊角瘋,羊兒瘋,羊癲瘋,羊癲風等等,是一種突發性,短暫性大腦功能失調性疾病。發病率較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青少年尤為多見。癲癇發作時,病人往往大叫一聲,昏到在地,四肢抽搐,兩眼上視,口吐涎沫,小便失禁,數秒或幾分鐘消失,也有的病人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但不倒地這稱小發作。
中醫是如何認識癲癇的:
癲癇,中醫又稱癲疾、癇證。癲疾之名始于《內經》。《素問·奇病論》云:“人生而有病癲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癲疾也。”明確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諸病源候論·癲狂侯)對本病的臨床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癲者,卒發仆也,口吐誕沫、口渦目急、手足繚戾、無所覺知、良久乃蘇。”《濟生方·癲癇論洽》對癇癥按五臟分類,指出:“此五癇應乎五畜,五畜應乎五臟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癇》中指出:“癇證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對痰濁與病癥的發病關系進行了探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對癲癇癰癥的主要癥狀、發病過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復性等特點,都作了較詳細的說明。程國彭在《醫學心悟·癲狂瘸》中指出:“經云重陰為痛,重陽為狂,而瘸證則痰涎聚于經絡也。”虞摶在(醫學正傳·癲狂瘸證)中指出:“癇病主乎痰,固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宜乎吐……”李用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證治匯補·癇病》中指出了陰癇、陽癇的分證方法,并提出了治則:“陽癰痰熱客于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聞驚亦作也,宜用寒涼。陰癇本乎痰熱,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法當燥濕溫補祛痰。”
在《醫林改錯》中對病癥進行了進一步闡發,認識到本病與氣虛、血瘀有關。
從西醫分析癲癇病:
西醫認為,癲癇是一種大腦神經元細胞異常過度放電而引起的一次性,反復發作的腦功能障礙。這種異常放電病人感覺不到,別人也看不出來,但可以通過腦電圖記錄下來。癲癇發作的特點是突發性及反復發作性,以一次性的抽搐(俗稱抽風)或意識障礙為主要表現,臨床發作可以多種多樣。古代國內對癲癇病早有認識:《黃帝內經》中對癲癇二字有過確切的定義,“癲”即癲狂,表示發作時的意識障礙;“癇”即抽搐,表示發作時的痙攣狀態。
以上就是“中西醫對癲癇病的認識有什么不同”的說明,無論怎么說明,患者朋友一定要對這個疾病的治療重視起來,才能避免在我們生活中癲癇疾病的發生,才不會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景象,希望患者朋友早日康復。‘
相關閱讀:
查看更多關于中西醫對癲癇病的認識有什么不同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