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癲癇病的方法有哪些
時間:2017-06-05來源:求醫網
近年來,癲癇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讓很多患者朋友們都為此感到苦惱,但是目前治療癲癇病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其中以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治療癲癇病的方法比較常見,很多患者朋友們都選擇藥物來保守治療,而藥物治療又分為中藥和西藥兩種,那么中醫治療癲癇病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1、蜈蚣:性味咸、溫,入肝經,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熄風止痙作用強,適用于癲癇發作引起的驚厥抽搐及口眼歪斜。蜈蚣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有一定毒性,實驗證明有中樞遏制、抗驚厥和鎮痛作用,止痙作用比全蝎強,是治療癲癇病的有效藥方,其癲癇病患者常用量為1~3克(1~3條),入丸、散量減半,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2、羚羊角:咸、寒,歸肝、心經。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治熱盛神昏、驚癇抽搐,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的要藥,羚羊角主要含角蛋白以及磷、鈣等成分,動物實驗有解熱、抗驚厥、鎮痛、鎮靜作用,能增強動物耐缺氧性。一般水煎用量為1~3克,單煎2小時以上,癲癇病患者需取汁服,磨汁或研粉服時用量減少至0.3~0.6克。
癇證日久和在休止期,應標本兼顧,攻補兼施,還應辨別病邪輕重緩急,或以熄風清熱化痰重,或以活血平肝,滋補肝腎為重。在這個基礎上選擇確有療效又無明顯毒、副作用的方藥。現在不少治癇方中用砂、鉛或巴豆等有毒之品,千萬注意勿過量,勿久服,需長期服藥的癲癇病患者,一定將有毒之品,去掉。一般初期或病重者可用湯劑,長期服用則以片、散、丸、丹為宜。用藥宜簡不易繁,不要多種方藥混治。
在中醫治療癲癇上,應重視證類診斷,證類診斷是最基本的診斷,最辨證出病性病位、病勢和病機轉化,中醫依據癥狀診斷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如果分不清癇病的證候特征,把類似癲癇病的一些疾患定為癲癇病,不但對患者和家屬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其治療和預后也區別很大。
目前癲癇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控制為主,在癲癇治療期間需要患者有一個很好的配合,在生活、飲食起居、環境等方面配合治療.一般醫院都是西藥抗癲癇治療,如果長期依賴這些抗癲癇藥勢必容易引起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困倦、嗜睡、沒精神及肝腎功能的損傷,難以徹底治療.建議你采用中醫中藥進行治療比較好,中醫通過整體調理,可以從根本上達到標本兼治.平時注意避免促使癲癇發作的誘發因素,如勞累、飲酒、睡眠不足、精神壓抑、暴飲暴食、膏梁厚味、刺激性食物、受涼發熱、網癮等誘因。
以上就是“中醫治療癇癲病的方法有哪些”的說明,治療癲癇方面我們應該根據病因選擇治療方法,尤其的是早期癲癇患者,還是比較好治療的,還希望患者朋友要明白無論哪種治療方式都希望能夠盡快治療好此病。
相關閱讀:
查看更多關于中醫治療癲癇病的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