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暫無)
腸套疊的臨床表現有什么
腸套疊的臨床表現,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而該病又因為發病原因的不同有急性、慢性、亞急性之分。其中急性腸套疊多發生于嬰兒,以持續、完全性急性腸梗阻者為特征;亞急性腸套疊,痙攣發生時間輕短,呈不完全性腸梗阻,多見于兒童;慢性腸套疊為慢性反復發作,好發于成人。因病理改變不同,其臨床癥狀各異。
一、急性腸套疊的臨床表現
1、腹痛:為腸套疊的**癥狀。因腸套疊形成后,腸腔即發生梗阻,近端腸段發生劇烈的蠕動和痙攣性收縮,隨著每一蠕動波發生,使套入段不斷向前推進,將腸系膜牽入鞘內而產生劇痛。體質較弱或在腸炎、痢疾基礎上發生腸套疊的病兒可無劇烈哭鬧,僅表現為陣陣不安和面色蒼白,較大兒童患腸套疊時腹痛發作間歇期一般較長。
2、嘔吐:腸系膜受到牽拉引起的反射性嘔吐。為嬰兒腸套疊的早期癥狀之一,常在陣發性哭鬧開始不久即有發生,吐出物多為奶塊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夾有膽汁,12~24h后,嘔吐可漸停止,但常有拒絕哺乳或飲食。較晚再次嘔吐,甚或吐出物為糞臭液體,說明套疊所致之腸梗阻已十分嚴重。
3、便血:套入部腸壁血循環障礙,腸腔內滲出血液與腸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現便血。回結腸型套疊早期即有便血,小腸型腸套疊便血發生較遲,較大兒童往往缺乏腸套疊便血癥狀,或在發病數天后才發生。若患兒無自行排便,肛門指診可見手套染血。
二、慢性腸套疊的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成人,癥狀頗不典型,83%~92%具有導致腸套疊的器質性病變。其病程發展緩慢,表現為慢性、間歇性、不全性梗阻,癥狀出現數天、數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漸發展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發為反復出現腸道炎癥及腸道功能紊亂癥狀,腹痛并伴有惡心和嘔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腫塊在疼痛發作時可出現或變硬,并可見到腸型,疼痛間歇期恢復原狀,若套疊自行復位,則腹塊可完全消失。
三、亞急性腸套疊的臨床表現
典型的痙攣性腹痛,腹塊和黏液血便不顯著,病初有腸道功能紊亂的表現,易被誤診為腸炎、阿米巴結腸炎、菌痢,捫及腹部腫塊者又被誤診為腸蛔蟲癥,接受多種診療未能及時明確診斷和正確處理,直到套入部腸管血運發生障礙成為絞窄性腸梗阻。臨床常見于較大兒童或成人發生的腸套疊。一般手術后并發小腸套疊,可有腹脹、腹痛、腹塊,少數有黏液血便,大多發生在術后2周內,多呈亞急性型,后期慢性復發型較少見。
溫馨提示:有了以上對腸套疊的臨床表現的詳細介紹,家長們要多加注意,若孩子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帶其到正規醫院就醫,切莫耽誤治療的較好時機!
- 友情鏈接:
- 腸套疊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