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癥易學的3大食療方法
時間:2014-12-15來源:求醫(yī)網(wǎng)
尿崩癥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有以煩渴多飲、尿頻量多。中醫(yī)上認為這是消渴病中“上消”、“下消”范圍。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傷腎、勞倦過度,或飲食、情志、外邪釀成濕熱痰瘀等所致。病機關鍵為腎元不固,陰津耗傷;病位在腎,與肺、脾胃、膀胱、腦關系密切;病性屬本虛標實,以虛為主。該病患者可以從飲食上治療。下面為大家介紹尿崩癥易學的3大食療方法。
尿崩癥易學的3大食療方法介紹如下:
1、縮泉固崩湯
組成與用法:桑蛸螵10g,益智仁10g,白果10g,五味子10g,雞內(nèi)金10g,破故紙15g,臺烏藥10g,黃芪15g,懷山藥12g,生姜2片,大棗5枚。每日1劑,清水煎分服。
功用評述:益腎健脾,收斂固澀。方取桑螵蛸、破故紙、益智仁益腎以助元陽,固精澀尿;黃芪、山藥、大棗補脾益氣以充實后天;配入雞內(nèi)金助其健脾消食,培土制水,使水液得到制約而依時排泄;參合五味子補腎寧心,交通心腎,斂津固澀,更以烏藥為引,導脾、腎元氣入膀胱。全方溫化腎氣,提運中氣,使下元得固,精氣收藏而具約束水道之功。
2、加味龍骨牡蠣湯
組成與用法:生龍骨、生牡蠣、杜仲各15g,枸杞、菟絲子、北沙參各10g,黃柏、炙甘草各6g,砂仁3g。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評述:補腎固精,調(diào)攝下元。方中枸杞、杜仲、菟絲子補腎攝精,沙參滋養(yǎng)陰液;龍骨、牡蠣固澀下元,又用黃柏苦寒瀉腎火,砂仁、甘草調(diào)和脾胃,三者合用為古方封髓丹,功能瀉火堅陰,固精止遺。藥理研究表明,補腎類中藥能改善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促使下丘腦-垂體后葉分泌ADH增加,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3、麥門冬飲
組成與用法:黃芩、麥冬、葛根各10g,知母、竹葉、烏梅各6g,天花粉、北沙參各15g,蘆根20g。每日1劑,清水煎分服。
功用評述:清肺潤燥,生津止渴。方中黃芩清肺經(jīng)之火,沙參、麥冬養(yǎng)肺胃之陰,蘆根、竹葉、知母甘苦寒涼,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葛根升津除煩,烏梅、花粉斂陰止渴。藥理研究表明,知母能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體液功能,保護腎上腺皮質,遏制Na+ -K+ -ATP酶活性,烏梅有促進激素分泌物活性作用。全方清肺潤燥,生津止渴,用治本病肺燥津傷者療效確切。
以上就是關于尿崩癥易學的3大食療方法的詳細介紹,當我們發(fā)現(xiàn)身邊有人患有尿崩癥時,您可以嘗試以上三種食療方法幫助患者治療該病,同時也要及時的去醫(yī)院檢查就醫(yī)。
查看更多關于尿崩癥易學的3大食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