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病的發病機制是什么
時間:2015-03-04來源:求醫網
遺傳性血色病的發病機制可能與HFE基因突變,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機制紊亂有關。HFE基因原稱為HLA-H。但后者有相似的名稱,故現稱之為HFE基因。HFE基因結構與MHCⅠ類家族相似,它是MHC樣Ⅰ類蛋白質,含321個氨基酸,細胞部分有α1、α2及α3三個區,與β2微球蛋白緊密相關,α1區含轉鐵蛋白受體結合點。
遺傳性血色病是由于早年鐵的吸收率增快導致組織中過多鐵的積聚而逐漸發展,這是由于HFE蛋白質功能的異常,正常時HFE復合體與細胞膜上的轉鐵蛋白受體共同內部化。在核內體(endosome)從轉鐵蛋白受體—轉鐵蛋白—Fe3 復合體釋放鐵減慢。由于845A或187G等的突變,很多細胞缺乏了從血漿中限制鐵攝取的正常機制,導致了鐵的吸收增加,使組織與器官的實質細胞(parenchymalcell)鐵的積聚。
鐵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腸黏膜,有些研究提示十二指腸黏膜在出現鐵過多時存在異常增多的轉鐵蛋白受體。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沉積在體內的大多數細胞中,特別是肝細胞和巨噬細胞。肝臟中含鐵血黃素首先出現在庫普弗細胞,進而在肝細胞中出現。隨著鐵過多的發展,肝細胞膜的轉鐵蛋白受體減少,鐵離子摻入。
鐵離子可導致微粒體、線粒體和細胞本身的脂質膜過氧化而引起組織損傷。自由的鐵離子產生有毒的氫氧基,后者可通過多種途徑導致細胞損傷,如直接引起DNA或透明質酸損傷或因脂質膜及溶酶體膜過氧化使細胞損傷。鐵儲存疾病患者的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噬菌功能減退,而一個富含鐵的環境為細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患者可出現一些較少見的和嚴重的感染。
查看更多關于血色病的發病機制是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