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的臨床表現
時間:2015-03-05來源:求醫網
口腔黏膜病指口腔內黏膜的損壞,具體癥狀為:口舌潰爛,舌體干裂,聲音嘶啞,口干口苦,繼面引發口腔扁平苔蘚,口腔炎,復發性口瘡,唇炎等口腔疾患,導致飲食困難,口腔疼痛難忍。口腔潰瘍的顯著特征是反復發作,潰瘍數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后,多發于口腔黏膜、牙齦、舌體上下與側面及咽喉部,潰爛面大如黃豆,小如米粒,表面附著白色潰爛腐膜。輕者可數月發生一次,重者間歇期逐漸縮短,逐年加重,甚至潰瘍此起彼伏達數年、數十年不愈,并可導致體內多種并發癥,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工作生活。目前,臨床上對此病常施以西藥控制癥狀,但難以治療,被醫界列為口腔病重大難題之一。
1、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
均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皰疹性口炎是原發性感染,多發生于幼兒及青少年,表現為急性口炎,形成許多水皰,皰破后成潰瘍,全身癥狀有疲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復發,癥狀輕微,局限于唇及口角皮膚。起皰前有灼痛感,水皰很小,但可成簇發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結痂。經10天左右可自行痊愈,但可復發。一般不需治療,有全身癥狀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繼發細菌感染。適當補充維生素C、復方維生素B等,增加營養可促進愈合。
2、復發性口腔潰瘍
口腔中反復發作潰瘍的疾病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貝赫切特綜合征。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指口腔中反復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而小的潰瘍。本病在發生前無水皰作前驅,這與皰疹引起的潰瘍不同。阿弗他潰瘍處色淺黃,周圍常有紅暈,直徑在0.5cm 以內,同時出現1至數個,甚痛。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與L型甲溶血性鏈球菌有關,近來認為與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有關,有些調查說明亦有遺傳傾向。消化障礙、蛔蟲病、精神緊張、睡眠不足、接觸某些化學劑、維生素B族缺乏、鐵質缺乏、鋅缺乏、經前期緊張綜合征以及輕微的咬傷等都能誘發本病。口瘡發作頻繁且嚴重的患者,血清鋅常低于正常人,而服硫酸鋅后,血清鋅恢復正常,病情好轉。鋅含量低時可引起免疫缺陷,酶活性降低,口腔黏膜上皮不全角化。嚴重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免疫學檢查與貝赫切特綜合征相似,同是自身免疫病。對癥治療為口含0.25%金霉素,涂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粉末,疼痛嚴重者可口含1%奴弗卡因,亦可用各種藥膜貼附于潰瘍處。硝酸銀腐蝕潰瘍局部也能減輕癥狀,促進愈合。局部用中藥養陰生肌散有生肌、止痛、消炎、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此藥刺激性小,廣泛適用于復發性口瘡、各種口炎及黏膜潰瘍。
復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是一種大型復發性口腔潰瘍,常有阿弗他潰瘍的前驅史,潰瘍面常在0.5~2cm之間,持續時間達1~2個月,愈合后形成瘢痕。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能暫時控制。有的女性患者于妊娠期癥狀減輕,以至痊愈,這說明內分泌對本病有影響。
貝赫切特綜合征的三征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眼葡萄膜炎、生殖器潰瘍,只出現二征者為不全型。在三征之外尚有消化道出血、血栓靜脈炎、中樞神經障礙等嚴重情況。
查看更多關于口腔黏膜病的臨床表現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