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迷路炎的發病機制
時間:2015-03-05來源:求醫網
迷路炎即內耳炎,是化膿性中耳乳突炎較常見的并發癥,為耳部感染侵入內耳骨迷路或膜迷路所致。多因膽脂瘤或慢性骨炎破壞迷路骨壁,以致局部產生瘺管,使中耳與迷路骨內膜或外淋巴隙相通。按病變范圍及病程變化可分為局限性迷路炎、漿液性迷路炎和化膿性迷路炎三類。
迷路炎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耳源性感染者,炎癥經卵圓窗、圓窗或中耳內壁侵犯內耳,尤其以膽脂瘤型中耳炎侵蝕外半規管為多見。結核性中耳炎可侵蝕鼓岬入侵迷路,但較少見。
膜迷路本身常無炎癥,炎癥僅限于外半規管的骨迷路及其骨內膜,在受到炎癥性或物理性刺激時出現癥狀,發生于其它半規管者少見。當迷路瘺管僅限于局部迷路骨質,而骨內膜保持完整時,瘺管不與外淋巴隙相通。骨內膜穿破后,瘺管始達外淋巴隙,但膜迷路通常無炎性改變。瘺管若被肉芽、膽脂瘤包膜、結締組織等封閉,炎癥可局限于局部骨質內。少數瘺管可因新骨生成而自行愈合。瘺管位于鼓岬者,因耳蝸處外淋巴隙較寬大,炎癥易擴散而發展為彌漫性迷路炎。
查看更多關于解析迷路炎的發病機制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