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癥的常見治療方法有哪些
時間:2015-03-06來源:求醫網
1.病因治療。
2.營養、運動和心理治療。
3.替代治療:根據所缺乏的激素給予相應的替代治療。
(1)生長激素:生長激素適用于生長激素缺乏、宮內生長遲緩、特發性矮小、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家族性矮小癥積極要求治療者。
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替代治療已被廣泛應用,目前大都采用0.1U/(kg·日)臨睡前皮下注射一次,每周6—7次的方案。治療應持續至骨骺愈合為止。治療時年齡越小,效果越好,以第一年效果較好,年增長可達到10cm以上,以后生長速度逐漸下降。在用rhGH治療過程中可出現甲狀腺素缺乏,故須監測甲狀腺功能,若有缺乏適當加用甲狀腺素同時治療。
應用rhGH治療副作用較少,主要有:①注射局部紅腫,與rhGH制劑純度不夠以及個體反應有關,停藥后可消失;②少數注射后數月會產生抗體,但對促生長療效無顯著影響;③較少見的副作用有暫時性視乳頭水腫、顱內高壓等;④此外研究發現有增加股骨頭骺部滑出和壞死的發生率,但危險性相當低。惡性腫瘤或有潛在腫瘤惡變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禁用rhGH。
(2)促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目前已知很多GH缺乏屬下丘腦性,故應用GHRH可奏效,對GHND有較好療效,但對垂體性GH缺乏者無效。一般每天用量8~30ug/kg,每天分早晚1次皮下注射或24h皮下微泵連續注射。
(3)IGF-1治療:生長激素不敏感或抵抗綜合征。
(4)口服性激素:蛋白同化類固醇激素有①氟羥甲睪酮每天2.5mg/m2,②氧甲氫龍每天0.1~0.25mg/kg,③吡唑甲氫龍每日0.05mg/kg,均為雄激素的衍生物,其合成代謝作用強,雄激素的作用弱,有加速骨骼成熟和發生孩子性化的副作用,故應嚴密觀察骨骼的發育。苯丙酸諾龍目前已較少應用。
同時伴有性腺軸功能障礙的GHD患兒骨齡達12歲時可開始用性激素治療,男性可注射長效庚酸睪酮25mg,每月一次,每3月增加25mg,直至每月l00mg;女性可用炔雌醇1~2ug/日,或妊馬雌酮(premarin)自每日0.3mg起酌情逐漸增加,同時需監測骨齡。
查看更多關于矮小癥的常見治療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