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的發病原因
病毒性腦膜炎的起病速度較為迅速,發病時會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有腦膜刺激征,CSF檢查無色透明,白細胞呈輕、中度增多,且以單核細胞為主等改變,若患者缺乏腦主質損害的證據,不難考慮為病毒性腦膜炎。但僅就臨床表現完全排除病毒性腦炎并非易事,特別是病情嚴重者。那么病毒性腦膜炎的發病原因是什么呢?
一、病毒性腦膜演的發病原因
隨著病毒學研究特別是組織細胞培養,血及腦脊液感染病原學檢測技術的發展,現已明確,本病大多數為腸道病毒感染,其次為腮腺炎病毒及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少數為皰疹性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及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此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及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等病毒偶可導致本癥。
腸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種最小的無被膜RNA病毒,可在污水中較長時期生存,人類為腸道病毒的天然宿主。腸道病毒一旦進入人體可以進入細胞胞質并破壞及殺死細胞。腸道病毒一般分為3種,即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刹《?ECHO virus),此外,還有尚未分類的腸道病毒。
而這幾種腸道病毒均有許多亞型,如柯薩奇病毒有A型及B型,但兩型均可引起病毒性腦膜炎,并偶可引起腦炎及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刹《究稍谡<S中經細胞培養分離出來,一般并不致病,埃可病毒有30余種血清型。
二、病毒性腦膜演的發病機制
病毒經腸道(如腸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進入淋巴系統繁殖,然后經血流(蟲媒病毒直接進入血流)感染顱外某些臟器,此時患者可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在病毒血癥的后期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經脈絡叢進入腦脊液,出現中樞神經癥狀。若宿主對病毒抗原發生強烈免疫反應,將進一步導致脫髓鞘、血管與血管周圍腦組織損害。
該病毒在人體內還可導致心肌炎、咽炎、肋間肌痛及皮膚等器官損害。病理改變大多彌漫分布,但也可在某些腦葉突出,呈相對局限傾向。
腦部大體觀察一般均無特殊異常,可見腦表面血管充盈及腦水腫的表現。腦膜和(或)腦實質廣泛性充血、水腫,伴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病變主要在軟腦膜,可查見蛛網膜有單核細胞浸潤,大腦淺層可有血管周圍炎細胞浸潤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圍組織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和髓鞘崩解。但深層腦及脊髓組織無炎性改變和神經細胞壞死的證據。
而且的腦炎患者,見到明顯脫髓鞘病理表現,但相關神經元和軸突卻相對完好。此種病理特征,代表病毒感染激發的機體免疫應答,提示“感染后”或“過敏性”腦炎的病理學特點。
溫馨提示:有了上面對于病毒性腦膜炎的發病原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該病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患者可因顱內壓升高致腦疝而危及生命,因此顱內高壓的觀察與護理顯得十分重要。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瞳孔變化;觀察頭痛的部位、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注意嘔吐的次數及特點;確保能夠及早發現及治療顱內高壓。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 友情鏈接:
- 腦膜炎地方信息